四川人是中国股市发展史的见证者。一提红庙子,我们的历史视线就会受到撞击。作为新中国最早最大最初级的股民市场和学校,红庙子是在资本市场之浪涛刚刚拍打中国的时候冒出来的,虽然在那种原始冲动下面透着无秩序与不合理,但作为那个时代最鲜活的样本,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市场意识的最初觉醒。
四川人感到自豪的理由有很多:天然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腹地和良好的资源禀赋。但当历史将四川带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时,他们突然感悟:优势资源的静态存在不行,而必须寻找在有序的流动中向资本演进,否则便难以在高科技产业等经济领域保持自己的优势;四川经济要获得新发展,就要创新路径,包括产业发展走高起点、跨跃式的技术路线;产业发展需要资金,而这些资金完全依赖于银行贷款的路线已经挑断,接下来的只有直面兼并重组、与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合作和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的筹集。
四川的选择是一种明智,也是资本命题下的顺势而为。四川的官员们承认,在巨大的资金压力面前,他们开始了资本市场的四川博弈。从1993年第一家川股上市到2006年末,四川省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64家,占全国的4.46%,居西部省区第一位、全国第八位,融资总额达到了379.11亿元。四川省省长蒋巨峰承认,在短短的十几年里,上市公司群的崛起已经成为四川经济腾飞的一个引擎和辐射源。四川凭籍这样一条路径,把握住了一个个融资机会,划出了一条很漂亮的“资本流”和“经济增长曲线”。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最初的摸索阶段后,四川走上了越来越明朗的秩序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他们在前进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着清醒的估量,也不断地校正着前进的目标:
———针对历史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规模偏小的多、从事传统产业的多和总体规模较小的多等问题,四川探索引入新的重组方,以此带来新的机制、资产、业务,逐步实现重构健康肌体。
———不搞盲目的促进,提倡量力而行;不搞一哄而起,推动强者更强。在新公司上市这件事情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态度很鲜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四川资本市场之手变得愈加有力。他们强调第一关就不搞“撒胡椒面”,而是一点发力,寻求突破进展和样板效应。基于这样的思路,四川的钢铁进来了、名酒进来了,许多支柱产业也都进来了。“川股”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上市为四川企业提供大量资金的同时,也竭力将这些企业打造成一个个品牌。品牌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市场化的融资渠道使四川一批企业的财务状况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在给投资者和企业自身带来良好回报的同时,也折射出上市公司的全新风貌。因此,专家们说,他们在许多方面的成功经验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可复制性的。
四川也在不断地反思,他们在反思中看到了许多不足,比如上市企业后备资源不足,海外上市企业廖若晨星。有关部门表示,他们将从这些薄弱环节着手,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从根本上体现整体实力和未来的竞争力。
我们有理由说,“川股”更值得期待的阶段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