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时事·天下
  • 8:公司巡礼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专版
  • A8: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产业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产权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6:产权信息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财经要闻
    直投港股“名正言顺” 我国资本项目开放更进一步
    中银国际: 相关工作已准备就绪
    利好香港市场 尤其是国企股
    对A股市场实质影响有限
    国企指数昨日大涨8.74%
    第四届中国财富 管理论坛在沪举行
    选择基金引争论 内在价值是关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选择基金引争论 内在价值是关键
    2007年08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第五集
      【剧情】 “便宜的好!”“贵的好!”证券营业部交易大厅里,老李和小李为了买哪只基金争论了起来。“有没有一毛钱的基金,我买它三千份!”站在一旁的张大妈插话道。

      自从上次听了大李的建议决定投资基金后,老李就一直在为买哪只基金而苦恼。面对市场上品种众多的基金产品,不懂基金投资的老李犯了难。挑来选去,老李决定买最便宜的,价格只有一块钱的基金产品。在他看来,便宜的容易翻倍。

      听了老李的决定,小李立刻提出了反对意见,“要买就买贵的,升值潜力大。”各执己见的老李和小李激烈地争论起来。

      无奈之下,老李和小李只好找来大李做评判。一听才知道,原来两个人都错了。大李告诉小李和老李,理财产品单价的便宜与贵,并不决定投资的收益率,关键是它的升值潜力。

      

      【提醒】 和大多数新基民一样,老李、张大妈和小李对基金产品的认识都走入了价格误区。不少投资者将价格的高低作为判断基金产品好坏的依据,认为基金价格越便宜越好。其实不然。

      基金产品单价的高与低,并不决定投资的收益率。在投资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基金收益的高低取决于基金净值增长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来说,基金的价值决定于其投资标的物的价值。

      由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作为基金投资的标的物之一,其价值受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全景、企业竞争力、公司经营的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某一类基金时,应对其投资标的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迎合国内投资者对“低价基金”、“一元基金”的投资偏好,不少基金公司纷纷采取了通过大比例分红使基金净值归一,或者是基金拆分等手段降低基金价格,吸引投资者购买。投资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上述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对未来基金运作产生负面作用,进而影响基金业绩的提升,从而损害到基金持有人自身的利益。

      除了偏爱低价基金外,不少国内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喜新厌旧”态度。追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是由于基金公司对于新发基金投入了较大的宣传力度,给投资者造成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实际上,新旧绝对不能够成为判断一个基金好坏的标准,相反的,一些老基金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还具有新基金无法比拟的优势。

      总之,在选择基金产品时,投资者应该关注基金产品本身升值潜力,而不应将目光紧盯在价格高低以及产品新旧上。

      本报记者 商文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