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谢晓冬 苗燕
除了对本次加息的时点略感意外之外,受访专家和市场人士均表示此次加息在预期之中,并表示这主要是针对目前的通货膨胀形势,着眼于纠正实际利率为负的举措。由于市场普遍预期今年CPI涨幅会达到4%左右的水平,专家表示,年内再度提高利率仍有空间和可能,仍将保持紧缩政策预期。
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天相投顾首席金融分析师石磊向记者分析,央行之所以在7月20日加息之后刚刚一个月,即再度祭出加息之剑,主要还是基于目前通胀有加速的态势。继连续数月走高之后,7月CPI涨幅更是达到5.6%,一举创下10年来的新高,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尽管食品价格涨幅依然是推高CPI的主要因素,但食品价格向非食品价格传导的压力始终存在。”石磊说。他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目前核心CPI仍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但整体CPI所反映出来的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
事实上,央行对此已有所暗示。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特别强调:“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分析价格形势时,不应只关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也须予以足够重视。”
报告称,由于食品价格在我国CPI权重中约占三分之一,其价格波动已形成CPI波动的主导力量。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石磊表示,尽管目前我国食品价格上涨、粮价上涨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但联系到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等因素,来自成本推动方面的通货膨胀压力因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他预计在各方面因素推动下,CPI全年涨幅将达到4.2%,今后几年也将维持在4%左右的水平,因此,从着眼于纠正负利率的角度,央行有必要进行加息。
会否刺激热钱流入
数据显示,此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6%,考虑到5%的利息税因素以及全年4%左右的通胀预期,从纠正负利率的角度来看,央行仍有1至2次的加息空间。建行研究部高级经理赵庆明向记者称,由于加息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因此即便再度加息,估计央行也要有一个更长的观察期,最早可能在10月中旬。
但他同时指出,上述预计存在诸多变数。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所造成的后果尚难以充分估计。一旦上述危机导致国外实体经济的衰退,商品市场的活跃度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进而会对商品价格造成下行压力,而CPI的回落则将降低加息预期。
对于在外部经济体正在被降息预期包围,中国却频繁加息,是否会刺激热钱进一步大规模流入,赵庆明表示,问题应该不大。他表示,国家在通过各种方式严格管制热钱的流入,也在采取措施鼓励资本流出,热钱进入中国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另一方面,热钱之所以进入中国,主要还是看重资产市场如股市和楼市的回报。央行不会以此作为加息与否的依据。”赵庆明说。
对银行业绩影响不大
由于本次加息仍采取非对称性方式,同期贷款利率增加幅度比存款利率增加幅度低9个百分点,赵庆明表示,此次加息对银行业绩的影响并不大。石磊也表示,由于占银行负债比重最大的活期存款利率并未提高,因此此次加息并不会对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造成影响,对银行的影响基本为中性。
赵庆明同时表示,由于同期贷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且公积金贷款利率只同步提高0.09个百分点,也反映出国家对于消费信贷的细心呵护,以避免贷款利率大幅提高对于消费信贷的影响,以免消弱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仍需保持紧缩预期
对于后续政策,专家表示,仍需保持紧缩预期。除利率外,由于贸易顺差的持续不下,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不减,因此不排除央行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和发行定向央票。专家还表示,货币当局和监管部门或将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鼓励资本进一步流出。
同时,财税政策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使用。石磊表示,由于中国目前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结构不合理方面,因此,着眼于出口退税、抑制两高一资的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措施还将进一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