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常常以为,两个国家之间,正如两个家庭一样,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经常会吵吵闹闹,同样也因为利益驱动,又往往会修复关系,重归于好。中美两国的经贸纷争,似可作如是观。但国与家不同的是,小家的利益主体多为一元,但大国的利益主体却十分盘杂。
今年3月以来,从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到中国出口的玩具等用品召回等事件持续发生,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复杂性一览无余。各方利益集团的要求、美国选举政治的惯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国会议员的个人利益等因素纠结在一起,把中美利益体之间的争执与矛盾搓揉成一团团死结。“中国制造”所遭遇的难题,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政治逻辑。
从中国的角度看,总体而言,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相当重视个别出口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这种重视,与目前国内宏观经济的失衡是密切相关的,当然也反映出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3月份以来,中国启动了一系列质量检查、各类标准的对标工作,在海外市场上,中方和当地消费者以及相关人群的沟通解释也明显增多。在政府力量之外,国内相关利益集团,新闻媒体等也参与到事件的关注与解决当中。
而从美国方面看,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每一个争执事件的发生,不同利益主体都会从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诠释和发挥。那些处在选战前沿的候选人,几乎都将现实的中国议题纳入其全盘的策略当中;美国的舆论,则激烈地对商品质量问题作出反应;华尔街利益的代言人,尽管与贸易不直接相关,但很自然地将这些议题兜在怀里,以此为靶子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从而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在“中国制造”的问题上表现相当活跃,一些相关提案在国会获得通过,便是议员们为其选民服务的有效方式;当然,美国国内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的清醒者也大有人在,前些时候,就有包括数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千名经济学家集体签名,反对部分议员们主导的贸易保护行为。
显然,理清楚中美经贸纷争背后的政治逻辑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对于现实的中美经贸关系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更可以让人们前瞻双方迂回曲折的关系究竟会有怎样的走向;这不仅有助于突破思考两国经贸关系时传统的简单片面的思维方式,更能够帮助人厘清不同利益集团从中的受益情况,从而更坚定对自由贸易精神的张扬与支持。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王勇的新作《中美经贸关系》,为揭示中美经贸纷争的政治逻辑,提供了非常好的视角。对于纷繁复杂的中美之间经贸关系,具有相当的解释力。
从国家和市场角度入手,来剖析国际政治经济命题,路径并没有错。但是,日益的全球化已经给国际关系和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在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当中,作为政治体制核心的国家以及市场主体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包含了公共利益集团和私人利益集团的社会行为体也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忽略社会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显然是偏颇的,也就无法全面地看待跨越国家界线的经贸关系。王勇博士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将国家、市场与社会“三维”互动的分析框架作为整本著作的理论起点。换言之,中美经贸关系成为这个新分析框架的试验场。
应该说,王勇博士的试验是相当成功的。其一,尽管这不是一本有关中美经贸关系的历史著作,但该书同样体现出历史的纵深感,或者说,有一种清晰的脉络感。这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性;其二,尽管这是一本纯学术著作,但包含于国家、市场与社会“三维”分析框架中的血肉,新鲜而丰盈。作者一路梳理下来,将许多最近发生的案例纳入书中,甚至将具有新闻性的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内容也写入其中,读来让人感到很有时效上的贴近性;其三,无论是中国“入世”与PNTR的政治经济学,还是出口管制问题,或是炙热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利益之战,对于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作者都有着出色的叙述和分析。
就拿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探讨来看,本书的特点和优点在这一章节中体现得很鲜明。无疑,汇率深刻影响着经贸利益。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固然与汇率问题不能分开,市场主体———包括中美实业界、金融界在内,亦有着复杂的博弈过程,而对于汇率问题,学界的声音也是不断,加上舒默等知名美国议员们的种种表现,可以说,围绕着人民币汇率问题,各方主体上演了一场情节曲折的大戏。在作者看来,美国“光叫不咬”的政策是尤其需要看清楚的,因为华盛顿催促人民币升值的根本用意还在于迫使中国更多开放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而在中国应对金融危机能力并不足够的条件下,激进开放金融市场,显然并非上好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