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提出过一个过度悲观假说( OBH-Over Bearish Hypothecs),指出人在面对风险时会产生过度悲观的心理倾向,所以会高估市场的风险,特别是投资市场的风险。现在,股市已经站上了5000点,但市场的震荡上升格局却依然如故。
从沪指3000点到沪指6000点,虚拟经济的游戏规则永远会挑战实体经济的理性判断,所以市场上永远会有多空之辩,信者随缘。换一个角度,在当前的中国股市中刻意寻找看多的理由,不禁扪心自问:
眼下全球金融在次级抵押债的风波中震荡,中国股市却一枝独秀,成为国际投资人关注的避风港。如果中国股市在此时已临近转折关口,自然会借机调整,为何还会逆势而上呢?
通货膨胀来势汹汹,储蓄的负利率已经成为现实,财富效应对投资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基金销售异常火爆,一个资金驱动的市场迎来了更多的外围资金,有何理由不继续上升呢?
上市公司的半年业绩已经见诸报端,超常的业绩增长有数字为证,虽然其中的非主营投资收益较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阴影,但主营业务利润的提高在多数公司有可持续性,还有什么大不了的担忧呢?
新华社的“8·12”社论高调提出了“健康稳定发展”,用证券化率达到1:1以上暗示了股市的健康状态,如果这样理解中国股市的“体检”结果,今后的稳定发展态势当然可以持续,否则还能做何解释呢?
中国股市的高市盈率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3000点时40倍左右,5000点时还是40倍左右,那么再上升1000点又有何妨?既然说不清从3000点到5000点的内在动力,也就无法论证股市为何不能继续上升!
站在市场之中揣测投资心理,5000点之上,多方依然有做多的道理,空方依然是3000点时看空的道理。由此推论,股市的行为基础将依然是震荡上升,只是基数大了,其上升的速度会有所减缓。谁都不愿意在股市泡沫的破裂之前接最后一棒,这种恐惧永远在市场的上空盘旋,因为多数人接受了一个假说,股市泡沫只能有两种结果:或者被人戳破,或者自行破裂。
但是,泡沫必然破裂的论断只是一个假说,迄今为止并没有佐证。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上,全球各国的股市泡沫破裂带来该国指数暴跌40%以上的纪录共有14次,其中还有一些是被政策或战争等意外事件在有意无意之中戳破的,例如当年的日本股市,其牛市涨幅远远超过今日的中国股市,总市值一度超过了美国、英国和德国3巨头股市之和,最后却是被政策戳破的。如今回首看去,在日本股市泡沫放大的同时,日本经济在全球崛起,乃至于哈佛大学的亚洲经济专家傅高义教授写了日本股市崩盘前夜的著名乐章:《日本独占鳌头》(《Japan as No. One》)。
每一个人都不希望成为在股市泡沫崩盘后的受害者,却不愿意相信,股市泡沫除了破裂之外还有第三种更大的可能,那就是化虚为实、化险为夷。为什么呢?可能也是来自于人的过度悲观心理倾向。过度悲观假说当年被投资银行家用来创造了“垃圾债券”市场,当年的“垃圾债券”大王迈克·米尔肯先生,就是用这个定理说服了那些自命不凡的债券基金经理们在“垃圾债券”市场上寻找风险溢价。股市“在欢乐中升腾,在疯狂中毁灭”,疯狂的重要标志是“全民皆股”。今日中国究竟有多少股民呢?在2005年底,账户统计是7000余万,但是其中有许多“死户”,“打新股”账户和证券公司的“麻袋账户”,把这些账户剔除后,真正的有效账户不过3000余万,除以2后的股民账户是1500余万户。2006年的新开户数是318万即159万户,2007年出现了开户风潮,新增户数近3000万即1500万股户。由此计算,实际的股民户总计约为三千余万,仅占总人口的不到3%,城镇人口的5%,这能说是“全民皆股”吗?所以,股市依然在欢乐中升腾一曲《欢乐颂》渐入佳境,高潮迭起,尚未进入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