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 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QFII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私募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互动
  •  
      2007 年 8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时事·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时事·海外
    仿效中国 日本与东盟达成自贸协议
    德国总理本周访华
    东盟拟定经济共同体蓝图
    巴黎银行三“问题基金”本周解冻
    美联储点燃做多热情 全球股市经历红色一周
    尼日利亚叫停货币重估计划
    关于终止为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代办股份转让登记服务的公告
    调查:美房价跌势15年来罕见
    俄担心对华贸易由顺差变逆差
    关于注销西北证券有限 责任公司会籍的公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仿效中国 日本与东盟达成自贸协议
    2007年08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日本与东盟在25日的经济部长会议上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 本报传真图
      据日本媒体报道,在25日举行的马尼拉经济部长会议上,日本与东盟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正式协议有望在11月签署,这也将是日本与区域性经济组织达成的第一个自贸协议。此次双方达成协议恰逢安倍晋三出访亚洲三国期间,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是安倍政府希望借类似的外交成果摆脱内政困境,同时,眼见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飞速推进,日本也不甘落后。不过专家指出,在中国已占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日本的举动不大会对中国与东盟的稳固贸易关系带来冲击。

      ⊙本报记者 朱周良

      

      明年4月正式生效

      据悉,日本与东盟的自贸协议将在今年11月双方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会晤时签署,经有关各国议会审议通过后,预计将于明年4月正式生效。

      日本在协议生效后将立即对从东盟进口的按价值计算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并在10年内逐步取消另外3%产品的关税,同时降低其余6%产品的关税。剩下1%的产品是在日本政治上较敏感的大米、糖和奶制品等,这些作为“特例商品”未列入日本与东盟的贸易优惠安排。

      根据协议,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个东盟成员国将在协议生效后10年内逐步取消90%(按价值和种类计)的日本进口产品关税,越南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90%的日本进口产品关税,柬埔寨、缅甸和老挝将在18年内逐步取消85%的日本进口产品关税。

      东盟是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日本第三大贸易伙伴,2005年双方之间的贸易额为16.4万亿日元,按当前汇率约合1400亿美元。日本方面预计,与东盟达成自贸协议,将使日本的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1万亿到2万亿日元(94亿到172亿美元),而东盟也将从日本获得更多投资。

      

      与中国“抢风头”

      “这是与中国抢风头,”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昨天对记者说。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早在2002年11月就已开始,当时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政府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

      日本著名评论家长谷川庆太郎曾指出:作为一个出口遍及全球的国家,日本一向注重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这个全球多边贸易框架,而反对区域框架,只是在多边框架进展受阻的情况下,才在前几年开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投入了一定力量。而且外交思路过多地对美国亦步亦趋,缺乏想象力和前瞻性。

      梅新育进一步指出,日本在贸易上更多奉行西化视角,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还出了《别了,亚洲!》一书,这也让日本想不到与亚洲发展关系,因此,“中国先行一步之后,他们才如梦方醒。”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日本与东盟自贸协议的达成,正值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访亚洲三国期间,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安倍出任首相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在自民党遭到参议院选举惨败后进行的首次海外访问,其目的旨在加强日本同亚洲三国在经济、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并继续在亚洲地区推行其“价值观外交”。

      安倍访问印度期间,两国政府就尽快签署经济合作协定达成一致,并提出到2010年,要将双边贸易额在2005年67亿美元的规模基础上增加一倍。而安倍此次同时到访的印尼和马来西亚两国,本身就是东盟的两个重要成员。

      

      中国“先手”带来先机

      梅新育表示,尽管日本跟随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协议,并且可能也有少数东盟成员希望把美国也拉进来,但由于中国已抢占了先机,“我们有这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无可企及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不必着急,只要一步步来,自会瓜熟蒂落。”

      有专家指出,中国目前向东盟的出口以中低档加工产品为主,进口产品主要是煤炭、木材,石油等原材料。日本向东盟出口以汽车、机电等高档产品为主,进口产品也是原材料。因此,中国和日本在向东盟出口方面存在互补性,一段时期内不会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则表示:中国现在从越南进口煤、石油,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煤,这些资源日本也是需要的。又比如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任何一个国家要做方便面都需要棕榈油,所以日本和东盟签了这个协议,也就是加强了跟中国的竞争性,在这方面中国的企业还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周世俭还认为,由于目前中国和日本还没有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今后5到10年,随着东盟国家产品质量的提高,加上日本和东盟之间关税壁垒大幅下降,东盟向日本出口的皮鞋、纺织品等中低档加工产品将比中国更加有竞争力。不过短期内,东盟的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对我国出口企业影响不大。

      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已于2005年7月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贸易额持续增长。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体现了自贸区建设对双方贸易的积极促进作用。

      ■新闻观察

      中国东盟自贸区飞速推进

      ⊙本报记者 朱周良

      

      自2000年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朱鎔基首次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以来,短短不到7年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在当年12月举行的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双方领导人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为扩大双方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

      次年11月,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并建议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就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经过仔细论证,专家组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贸区是双赢的决定,建议双方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很快在2001年11月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被采纳。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经历了几次重大事件。首先是在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这也是中国同外国签署的第一个以实现产品零关税为目标的协议。

      据商务部统计,自《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7月实施以来,中国对东盟各国已减免了5375种产品的关税,平均税率从9.9%降到5.8%。协议实施两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加快,经济融合加深,企业联系加强,人民生活受益,取得了积极效果。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陆建人指出,从2002年签署框架协议到到2005年7月实施全面降税,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这在世界各地三百多个自由贸易区建设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今年1月14日,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中的又一历史时刻。当天,温家宝总理和东盟10国元首在菲律宾宿务见证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后者在今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被视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将为双方搭建一个新的合作平台,营造更加稳定和开放的贸易环境,并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为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今年前7个月,双边贸易额达1097.7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如今,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回首短短7年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贸易额达1.23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将创造出更大的辉煌,令区内超过18亿人民享受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