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 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QFII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私募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互动
  •  
      2007 年 8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2版:基金·基金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2版:基金·基金一周
    海富通QDII资格获批
    ■基金·数字
    国泰金龙债券基金欲改基金合同
    银河银泰10份分红20元
    华夏回报工行销售上线
    泰达荷银效率优选拆分
    ■一周基金市场观察
    易方达三基金工行开定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周基金市场观察
    2007年08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一周基金市场观察

      ⊙Morningstar晨星(中国) 王蕊

      

      企业年金与基金市场共同成长

      据悉,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扩容工作正式启动。劳动保障部日前宣布,将于今年9月开始受理第二批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申请,这次拟定20家左右。

      点评: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进行第一次资格认定,认定了37家机构的资格,包括获批的15家投资管理人,其中有9家基金管理公司,占总投资管理人数的60%,基金管理公司在企业年金业务的投资管理中占据较大优势。

      基金市场与年金市场的关系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于企业年金,国内基金行业近9年的快速发展,为年金市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基金投资品种,如股票型、配置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基金和保本基金。此外,还包括一些创新产品,如ETF基金和LOF基金。目前,国内有9家基金管理公司获得企业年金的管理牌照,这些公司在产品设计开发、资产管理能力等方面体现出较强的优势,绝大多数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开拓业绩,基本实现了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拥有了企业年金管理牌照,是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也打破了仅靠提取公募基金的管理费作为公司收入的模式;其次,能促使基金公司努力做好投资业绩、逐步完善产品线、组建专业的年金管理团队、完善风险控制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最后,企业年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和稳步增值,投资于资本市场会更加注重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这在投资流程上也要求基金公司保持较低的换手率,坚持分散化投资。目前,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规模呈现两极分化,如果加上企业年金等规模,其管理的总资产规模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从此次准备获批5家投资管理人资格来看,基金公司、券商和保险公司等机构之间将面临较大的竞争与挑战。

      

      “封转开”份额补偿鼓励长期持有

      大成基金公司8月22日发布公告称,为降低赎回风险,鼓励长期持有,基金管理人对原景业基金份额持有人长期持有基金份额给予份额补偿。

      点评:由于存在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封闭式基金转型为开放式基金后,可能会遭遇大规模赎回的风险,而转型成功的封闭式基金大多采取事前或事后的防范措施来规避赎回风险。1、设立集中申购期。集中申购期间不超过1个月,期间基金不开放赎回,并采取申购费率优惠的活动。安排集中申购期吸纳新资金,会很大程度上降低转型后的赎回压力和预期;2、设置较高的赎回费率鼓励长期持有,降低持有人赎回基金的冲动;3、过渡期间降低组合风险,增强稳定性和波动性;4、提前分红、实现收益、份额折算。

      从成功实施封转开的基金来看,各基金在避免大规模赎回风险的对策上各有特色。早期基金大都通过降低股票仓位、高比例分红或设置较高的赎回费率来降低流动性风险。2007年以来,不同基金在封转开过程中降低赎回风险的对策不约而同地保持一致,即高比例分红、份额拆分、集中申购期内实施“1元”限量申购,都无一例外地受到市场的热捧,这也得益于牛市效应和基金的赚钱效应,封闭式基金转开放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正日益降低。越来越多的股民转为基金,越来越多的居民储蓄搬家到基金市场中,小规模基金通过封转开常常变身为“巨无霸”,其集中申购期的资金基本接近原有规模的20倍。

      

      央行加息对债券基金影响几何

      8月21日晚间,央行宣布年内第四次加息,即从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点评:债券型基金是指专门投资于债券的基金,通常呈现出收益稳定、风险偏低的特征。国内债券型基金的投资对象不局限于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可转债,还包括二级市场直接买卖股票和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央行加息理论上会导致债市现券价格下跌,特别是期限在3年以上的中长期债券受加息的负面影响较大。因此,持有短期券较多的基金受到的影响要小于持有大量长期券的基金。由于国内许多债券基金可以适当参与新股申购,或是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买卖股票。因此,如果股市上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债市下跌对基金收益的影响。此外,国内的普通债券基金普遍保持债券组合较短的久期,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加息的影响。对于短债基金,通常组合的平均久期控制在三年以内,加息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