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产业
  • B7:中国产权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信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5: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D133:信息披露
  • D134:信息披露
  • D135:信息披露
  • D136:信息披露
  • D137:信息披露
  • D138:信息披露
  • D139:信息披露
  • D140:信息披露
  • D141:信息披露
  • D142:信息披露
  • D143:信息披露
  • D144:信息披露
  • D145:信息披露
  • D146:信息披露
  • D147:信息披露
  • D148:信息披露
  • D149:信息披露
  • D150:信息披露
  • D151:信息披露
  • D152:信息披露
  • D153:信息披露
  • D154:信息披露
  • D155:信息披露
  • D156:信息披露
  • D157:信息披露
  • D158:信息披露
  • D159:信息披露
  • D160: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货币·债券
    刚性需求迸发 银保猛“吃”新券
    我们所没有的
    人民币连涨三天 盘中破7.56
    8月CPI猜想
    宁波城投企业债昨起发行
    汇市交投略显淡静 投资者保持谨慎
    宏观数据退居次席 汇市关注各大央行言行
    上证所固定收益证券平台成交行情
    上证所固定收益证券平台确定报价行情
    今日发行350亿元一年央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8月CPI猜想
    2007年08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兴业银行 鲁政委

      

      肉蛋、粮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6月份之前价格一直下降的蔬菜,也因水旱灾害加入了上涨行列中;加之8月份翘尾因素影响仍然很大,去年同期基数相对略低,笔者命名的“毕业生效应”和“青黄不接效应”将季节性发挥作用。由此,多种因素将共同推动8月份CPI再创新高,预计在6.0%-6.4%。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以收紧流动性为主。但在随后月份中,如果仍然出现物价上涨加速、范围扩大的迹象,那么,年内仍将继续加息,其目标将是保证明年实际利率大致为正。

      笔者分别使用农业部和商务部提供的食品价格环比指数对8月份CPI进行测算。在这两种测算中,都假定除食品外的其它子项价格涨幅与2001年-2006年以来的历史平均水平相当,即假定8月份非食品价格环比涨幅约为-0.1%。

      ———利用农业部数据预测。利用农业部截至目前为止的数据,测算出的食品子项价格环比指数约为2.3%,这样得到的8月份CPI总体环比约为0.7%。照此进一步推算,得到的8月份新涨价因素将为3.8%。考虑到8月份翘尾因素为2.3%,由此得到8月份当月同比CPI将达6.1%。

      考虑到农业部数据的统计样本和方法都与CPI中食品子项存在差异,根据偏离的历史情况对上述测算结果进行调整。如果按照两次中最小的偏离幅度进行调整,则8月份CPI当月同比水平将达6.4%;如果按照偏离幅度最大的进行调整,则8月份CPI将高达8.1%,达到传说中的惊人水平,我们认为达到这种程度的可能性很小。

      ———利用商务部数据预测。如果利用商务部的数据进行测算,食品价格环比涨幅将为1.5%。这样,8月份CPI总体环比水平就为0.5%。由此测得的新涨价因素为3.5%。如此,8月份CPI当月同比水平就约为5.8%。

      同样,由于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与CPI食品子项数据的不同质,因而前者并非在每个月都与后者在具体数据上完全一致。在考虑历史偏离并进行调整后,8月份CPI当月同比将达6.0%。

      综合上述预测结果,我们认为,8月份CPI将落在区间6.0%—6.4%,区间中值6.2%。

      ———政策展望。首先是继续收紧流动性。在《中国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认为:“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因此,在抑制通胀方面,除了加息,继续大力回收流动性也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继续坚持此前的判断,除非特别国债、市场化央票发行或其他对冲工具的创新能够达到预期回笼目标,否则,准备金率和定向工具(包括央票和随后的特别国债)仍会较高频率地使用。考虑到直到今年第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认为,粮价的上涨是暂时性的。我们认为,5月份肉蛋价格的突然上涨很可能出乎其年初意料之外,并由此导致今年年内的加息次数可能已超出央行自身年初的预期,因而,公开市场操作面临一定成本压力,这将进一步加大准备金和定向工具高频使用的可能性。

      其次,年内是否会继续加息取决于多重因素。本次一反常态的快速加息,昭示了央行坚定反通胀的决心,意在引导预期。这同时也意味着,一旦通胀形势不容乐观,其它种种加息制约因素都将暂时退居次要位置。因此,未来是否会继续加息取决于多重因素:第一,未来物价是否显示出继续加速上涨、及上涨范围扩大趋势?第二,央行对明年全年CPI水平和走势的大致看法。特别是如果第一项是肯定的,那么,年内就仍存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其目标可能是使明年的利率水平大致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