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D106:信息披露
  • D107:信息披露
  • D108:信息披露
  • D109:信息披露
  • D110:信息披露
  • D111:信息披露
  • D112:信息披露
  • D113:信息披露
  • D114:信息披露
  • D115:信息披露
  • D116:信息披露
  • D117:信息披露
  • D118:信息披露
  • D119:信息披露
  • D120:信息披露
  • D121:信息披露
  • D122:信息披露
  • D123:信息披露
  • D124:信息披露
  • D125:信息披露
  • D126:信息披露
  • D127:信息披露
  • D128:信息披露
  • D129:信息披露
  • D130:信息披露
  • D131:信息披露
  • D132:信息披露
  •  
      2007 年 8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汽车周刊
    奔驰C级车国产遇阻 北汽掌门拟赴德深谈
    印度塔塔 正式竞购福特捷豹、路虎
    7月份二手车交易冷淡
    “上南”合并可弥补上汽两大短板
    通用汽车 宣布削减6家工厂产量
    南汽自我解剖:好苹果、坏苹果(上接B8版)
    奔驰中国7月销量劲增30%
    华泰汽车屡获大客户订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南”合并可弥补上汽两大短板
    2007年08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发现,合并后,上汽集团将有两大收益———可以壮大自主品牌阵营、做大商用车版图。
      ⊙本报记者 吴琼

      

      上汽集团、南汽集团全面合作后,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沪宁汽车集团。南汽集团从中获得的提振作用不言而喻。但上汽集团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本报记者发现,合并后,上汽集团将有两大收益———可以壮大自主品牌阵营、做大商用车版图。

      此前,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排名与汽车行业协会两则销售数据,折射出上汽集团的缺陷———合资企业强大、自主品牌弱小。

      

      统计悬殊揭示上汽短板

      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产量最大的汽车企业是长安汽车(产量达52.28 万辆)、一汽、北汽、东风、奇瑞、哈飞则分以47.93 万辆、37.36 万辆、35.23 万辆、30.72 万辆、26.5 万辆的产量位居第24位至28 位;上汽集团排在北汽、哈飞这些小弟弟之后,以17.8万辆总产量排名34名。

      这一结果令中国汽车业人士大跌眼镜。因为按照中国最权威的汽车统计(中国汽车行业协会):以销量论,上汽集团是中国汽车集团销售冠军。上汽集团2006 年整车销售就超过134 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达91.5 万辆,商用车销量达42.9 万辆。

      在中国,年产量通常大于年销量。因此,上汽集团的总产量也应该排在前列,而不是如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所言的34名。那么为什么两家协会的统计数据会出现如此大的落差?

      据了解,国内外对汽车企业产销量的统计口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上汽集团下属合资企业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的产品品牌属于外方,因此国际汽车协会将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的产量分别纳入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名下。即,国际汽车协会的统计数据仅显示了上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汽车的产量,而非上汽集团旗下众公司的实际总产量。

      另一个无法掩盖的事实是,长安汽车、一汽、北汽、东风的商用车业务量远远高于上汽集团,而其商用车多为自主品牌,因而上汽集团在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统计排名中落败。

      但如果上汽集团和南汽集团联手,双方若在自主品牌轿车———荣威、名爵上大有斩获,则未来大有可能扭转两大统计数据悬殊的局面。

      

      做大商用车可提高毛利

      在自主品牌之外,上汽集团看中了南汽集团的另一块———以南京依维柯为代表商用车。

      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指出,我们正拟扩军商用车。从国际惯例看,商用车的利润率更稳定。

      记者发现,在2006年全球财富500强名单中,以商用车为主的雷诺汽车成为销售净利润率冠军,销售净利润为6.9%;远高于最有盈利能力的、以轿车业为主的日本丰田汽车集团,丰田汽车的销售净利润率为6.86%。而且基本上商用车的盈利能力都比较强,以卡车著称的德国曼汽车销售净利润率高达6%;沃尔沃的销售净利润为6.28%。

      在中国商用车企业注意到轿车业的庞大市场并纷纷扩军时,胡茂元带领的上汽集团则将视线投向了商用车,这与上汽车集团的目标一致———努力成为一家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的汽车公司。

      但上汽集团目前乘用车腿长、商用车腿短的毛病,不仅成为其未来抗衡世界汽车巨头的障碍,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国内另两大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与一汽集团。

      以2007年上半年上汽集团销量为例,其乘用车销量达71.9万辆、商用车销量为5.1万辆,商用车仅占总销量的6%。

      而据东风汽车集团透露,东风汽车集团的商用车与乘用车之比基本上在7:3。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至7月,东风汽车集团的乘用车销量为43.57万辆,商用车销量为19.85万辆。

      “上汽集团的合资伙伴———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均很难填补上汽集团的商用车生产能力。”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上海同济整车工程中心主任陈礼璠告诉上海证券报,“大众汽车本身的商用车能力就不强,他没有公共汽车和载货车;通用汽车的商用车则多为巨型卡车,太过豪华且耗油量大,不适合中国国情。”

      如果上汽集团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从头开始做商用车,短期内很难追上东风汽车集团。运用收购手段、或者与国内汽车企业合作,扩大上汽集团商用车版图则是最佳捷径。

      未来上汽集团、南汽集团合作后,上汽集团的商用车短板迅速得到弥补。以2007年上半年销量为例,如果加总南汽集团、南汽集团所有的商用车、乘用车,则商用车的比重提升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