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国内
  • 7:信息披露
  • 8: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上证商学院
  • A10:专 版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9 月 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2版:基金·基金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2版:基金·基金一周
    首只QDII股票基金获准发行
    ■基金·数字
    华商领先企业成新基金翘楚
    8月再现基金经理频繁变动
    花旗银行首推QDII开放式基金
    博时新兴成长开放申购
    广发聚富每10份 累计分红超23元
    易方达价值成长开始分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花旗银行首推QDII开放式基金
    2007年09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花旗银行首推QDII开放式基金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周在上海宣布,与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联手推出一款全新QDII(合格境内投资者)产品———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而这也是国内推出的首款海外开放式基金。与此前推出的“类封闭式”QDII相比,花旗本次推出的QDII是完全的开放式基金,每日均可进行申购和赎回,而此前最方便的产品也只能“一周操作一次”。

      相比股市站上5000点以来国内新基金发行就陷入停滞状态,QDII无疑提供了一个资金分流的渠道。然而QDII在现今的中国市场魅力何在却一直存在争论。

      首先,如今国内的牛市如火如荼,根据半年报,56家基金公司323只基金今年上半年实现经营业绩7044.8亿元。国内基金巨大的赚钱效应与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成正比。这使得QDII与之相比就逊色许多。其次,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一直是QDII的瓶颈之一。可以预期的是,人民币的升值将不会止步于此,而这无疑将摊薄QDII的收益。最后,近期风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使得投资者对海外基金望而却步。虽然海外基金整体尤其是共同基金受到的影响有限,但是这场风波何时会平息,影响力是否会继续扩大还不得而知。

      然而QDII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随着国内股市的节节攀高,下行风险也逐渐上升,QDII不失为一个可以分散风险的投资品种,因为从长期来看,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将带来更稳定的收益。同时一些QDII产品设立了对人民币升值的补偿条款,投资者可以予以关注。而关于对次贷风波的担忧,一些优秀的海外基金经理预计市场已经接近谷底,更将近期视为逢低吸纳的时机。因此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对相关产品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判定自己是否需要以及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