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上海当代”博览会的日子里,记者在采访艺术节的圈内人士时,最常听到的是这样一些词汇:“全球化”、“中国的快速成长”、“中国当代艺术的魅力”,其实这些词汇的背后,我们可以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市场的力量。
作为观念艺术家,周铁海的作品始终表现西方强势文化下中国意识的觉醒,当他的“机场”论在1996年出笼时,他的作品就有了市场;与此同时,与他合作的香格纳画廊也有了市场,终于在2000年以周铁海的个展进入了艺博会之冠的巴塞尔。如今,“上海当代”在上海的成功抢滩,其背后也是市场的力量。作为博览会的艺术总监和策划人,皮埃尔就很坦率地说,他是从商业策划的角度来策划这个博览会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的力量,形成了由艺术家到画廊再到博览会的产业链。
艺术,因为其永不衰竭的创新和探索而惊世骇俗,而市场的力量有时却十分神奇的,让艺术的锋芒变成了市场价值,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比如现在画廊的黄燎原,用关于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上的7个行为艺术的文献展,来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历史的梳理,但他做的却绝非学术研究,而是一个商业性的展览。他也坦言,这是让市场来参与这样的历史梳理。其实黄燎原无意中透露了一个行业诀窍:把艺术品的创意及其美术史价值挖掘出来变成产品,让买家用钱来作出判断。皮埃尔也说过,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其艺术史的价值,只要有了艺术价值,商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市场的力量也是很难驯服的野马,当市场用“钱”来说话时,往往会不顾艺术价值,因为对资本来说,艺术的创意、实验、探索意味着“投资风险”;对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来说也意味着买家的质疑和彷徨。因此,艺术市场上的跟风现象,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出现图像复制、拼凑、挪用乃至抄袭泛滥,而市场上的金融运作、价格操纵,更是怪相迭现。皮埃尔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当代艺术的拍卖价格是不正常的,只有画廊和博览会的交易价格比较真实。不过,正是拍卖市场的价格畸形所造成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价格落差,让皮埃尔们捕捉到了“上海当代”的商机。由此可见,“上海当代”不仅会带来博览会和画廊的市场格局的调整,也一定会影响到拍卖市场,我们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