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家和
将于9月6日开幕的沪申画廊的展览《出口———货物转运》,是中国艺术家刘建华的实物装置展,展览在堪称中国时尚地标的外滩3号,用在广东地区猖獗的“洋垃圾”制作。刘建华和沪申画廊的策展人曹维君,都认为这是一个为沪申画廊度身定制的展览。8月28日,在布展现场,记者对刘建华作了实地采访。
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许多分门别类打包尚未打开的洋垃圾,如废旧轮胎、旧药品药瓶、电脑配件碎片、工业垃圾以及生活垃圾等。艺术家把沪申画廊名闻遐迩的大理石中庭封了起来,把门套改成了玻璃展示窗口,形形色色的洋垃圾在那里巨细糜遗地展示给观众。在展览大厅里,沿着窗台和展墙堆放着洋垃圾,令观众彷佛伏身陷于洋垃圾的包围。场上矗立着一座铸铁的打包机,身形颟顸,似乎把观众引到了尘土飞扬、暗无天日的洋垃圾处理现场。刘建华向记者透露,他为此专门通过关系找到地下的洋垃圾处理窝点,从公路用集装箱拉来了10吨洋垃圾。
刘建华说,我是学雕塑、做雕塑、教雕塑的,在创作中逐渐认识到雕塑的局限性。装置与雕塑的共同点都是三维空间的艺术,但装置利用了实物本身以及展览场地本身乃至其周围的环境的表现力。这次的展览,沪申画廊的艺术空间、外滩3号的氛围以及窗外外滩和浦东的都市景观,都成为创作的有机元素。所以这个展览如果换一个地方,就会光彩顿失。
刘建华强调,“梦想”在他的艺术转型中有特别的意义:在他从做雕塑到做实物装置这样一个探索艺术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采用瓷器这个传统工艺来表达当代艺术的概念,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日常-易碎”,不仅发现了用实物翻制的瓷器的表现力,也发现了其“易碎”的特性,成为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佳的语言。而在“梦想”中,更是通过打碎这些日用品翻制的瓷器,发现了那些碎片的艺术表现力:他用这些碎片拼成航天飞机的形状,把航天飞机爆炸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至于“义乌调查”采用了实物做装置,刘建华指出,上世纪60年代西方当代艺术就直接使用实物做装置,到80年代成为创作主流。我们今天做装置,已经比较放松,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也不必执著于艺术语言可能性的探索,可以尝试灵活的表达,究竟采用哪种语言,还是要看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旨。他说,“义乌调查”表现的是一种社会美学,也就是前瞻性地把社会问题展示给观众。义乌从一个农村县城变成国际性的小商品集散地与交易中心,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义乌调查”反映的不仅是“中国制造”问题,而且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对话”水平的真相。今天西方政界与媒体的甚嚣尘上的”中国制造“风暴,其实对这个真相并不感兴趣,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对中国提出种种责难,开出种种条件,与中国讨价还价。这次的《出口———货物转运》,也是对这种对话的真相的揭示。
以记者的观察,刘建华的作品,可以分为三条线:早期的“不协调”到“迷恋的记忆”再到“嬉戏”三个系列,与旗袍有关,反映权力关系下扭曲的女性;世纪之交开始的“记忆的转换”以及“日常-易碎”这两个交错的系列;表现当代生活面临都市化、全球化以及消费主义的冲击;“义乌调查”开始的实物装置,则直指WTO时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正如刘建华所说的,当代艺术,不再仅限于像传统经典艺术那样追求视觉的愉悦。艺术家要走在人们的前面,对社会的感受与思考应该更敏感、更有前瞻性。
相关展览:
“出口———货物转运”刘建华个展
9月6日-10月26日
地点:外滩3号沪申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