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国内
  • 7:信息披露
  • 8: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上证商学院
  • A10:专 版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9 月 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沃尔克:靠什么成为高通胀的“克星”
    下半年将继续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多声道
    享乐在多伦多街头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 从奈特到阿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沃尔克:靠什么成为高通胀的“克星”
    2007年09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通胀之所以成为现代经济的大敌,是因为它的出现,会在不知不觉中耗尽财富,走向恶性通胀将会导致经济的全面衰退。历史发展风云变幻,但是没有改变货币运行的内在规律,直到现在,抑制通胀和通缩、滞胀等依然是各国政府和央行奋斗的目标。

      ⊙本报记者 倪小林

      

      通胀、滞胀、通缩,一个个与货币相关的经济难题,激发现代人苦苦寻求真正掌握驾驭的智慧。出现在1970年代末期的美国两位数的“通胀”没有能够“一往无前”,因为,它遇到了保罗·沃尔克这位高通胀的“克星”,他就在那一时期出现在美国的经济舞台……

      

      两任总统“智囊“

      两种舞台效果

      刻画把人类带出苦难的诺亚方舟,比描述一个战胜通胀的智囊人物容易得多。前者一定是和平的使者,后者则不然,哪怕你将人们拖出通胀的泥潭也未必成为英雄。现代经济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对于通胀和治理有着完全不同的体会。这也是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前就已经敏感到的,制服与货币多寡有关的通胀,十分具有挑战性。

      19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胀势头,从年初到年中的短短几个月时间,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从6.5%逐步提高到9.5%,后来达到10%的水平,通胀的势头依然“我行我素”,一路上行。那时的沃尔克刚从财政部辞去职务,到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目的是为了远离繁忙的公务,试图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美国的货币政策。

      曾经被格林斯潘誉为“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活力之父”的沃尔克,是一位1950年代从银行基层做起的“老银行”,曾在纽约联储、财政部和大通工作过。他在大通工作的时候,就曾经代表老板参与美国联储货币协调会议。长期耳濡目染,加上他天资善于创造性思考,使他的思维深刻地穿透于美国经济。他认为:“联储传统控制联邦基金利率的做法会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为不能测定货币周转速度,单独控制货币总量是危险的。”他的言行和建议直逼中央银行长期形成的僵化教条和调控货币方式,称要货币政策要达目的,必须根据“经济失调的情况对政策做出调整”。在他这样表态之后,联储的决策能力和价值趋向都证明,沃尔克真是当之无愧的“务实金融家”,也是一个为失衡经济找回“平衡”的高手。

      1970年代末期的美国经济十分令人沮丧,通胀达到两位数,在沃尔克这个“局外人”眼里,美国政府此时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坚定不移实施紧缩政策。此时的卡特政府非常需要有一个像沃尔克那样,勇敢主张自己紧缩思路的强硬派人物,向居高不下的通胀宣战。1979年8月,卡特任命保罗·沃尔克为美联储委员会主席。在沃尔克主持下,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信用紧缩时期。可以说他走进美联储,就意味着美国政府金融政策的必然转向。

      沃尔克走马上任对联储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短短5个月里货币供应量很快就下来了。遗憾的是意想不到的情况也出现了,银行利率的增长超出预期,当时商业银行的利率高到15.25%,市场评价:“前所未有”!同时通胀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反应也异常,两位数依然居高不下。卡特当时所处的政治氛围让他很难接受如此现实,他不得已直接干预了货币政策,要求联储进一步紧缩消费信贷。按照沃尔克的预计,在货币供应量下来之后,已经预期经济必然产生紧缩的效应,无须紧缩消费信贷,一切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动用货币杠杆调控经济,得失不是政治家可以控制的。政策的改变立即引发消费者心理预期变化,美国人不在“寅吃卯粮”赊账消费,反而将已有的债务全部结清,消费市场从此一蹶不振。结果1980年的四五月份,货币供应量下降,随之经济增长也跟着下降。此时,沃尔克只能反向操作,急忙放松信贷控制。3个月里,联邦基金利率从20%下降到8%,甚至取消了信用控制。如此匆忙的改变,证明紧缩政策的失败。它的进一步恶果是美国经济走入了“滞胀”。

      卡特的经济政策以引发经济的“滞胀”告终,这也成了他离开白宫留给继任者的“遗产”。迫不得已执行错误的总统决策,沃尔克和他的联储在舞台上的“亮相”时间不长,但是遗憾不少,卡特的举动实际上挑战了美联储在货币金融政策上享有的独立决定权,和直接向国会负责的制度体系。

      只是这一切没有促使沃尔克改变他的一贯主张,他依然像个坚毅的斗士,依然坚信:按照美国经济当时的情况,必须继续采取紧缩政策。

      真正实现沃尔克战胜通胀的“梦想”,是在里根时代。里根创造了一种特有的让决策智囊建言的宽松氛围,有人说里根在支持美联储独立决策权方面就像一个开明的“国王”。

      

      坚毅的个性

      是成功的武器

      凡与他共事的人,都会感受到身材高大的沃尔克雷厉风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个性。在美国金融界人们都称沃尔克是个有品格风范的人,他舍去优厚舒适的待遇和生活,甚至“放弃了”履行对有病妻子照顾的义务,为了国家利益选择了进入美联储。市场评价他是少有的不为自己聚敛钱财的“金融大亨”。他父母曾说告诫过他: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只有在服务于国家事务的时候才有价值。他荣登联储主席“宝座”,没有接受为他作为主席配备的丰厚待遇。有资料记载他为了节省纳税人的钱,拒绝了为他提供的加长豪华专用车,每天自己坚持或走着或乘公共交通车上下班。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他烙下深刻烙印,对国家的使命和责任在他心里终身也挥之不去。

      里根上台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就是如何对付“滞胀”这一卡特政府留下来的“遗产”。面对前任的失误,里根选择了用多样化的政策调控经济,采用高利率的货币政策,井辅之以减税、削弱政府开支的政策,名噪一时的“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出台了。但是,到了1982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所对400名金融界领导人意见调查发现:企业界领导人对总统的经济计划正在失去热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完全支持沃尔克在联邦储备委员会推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其实当时除华尔街之外,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也支持美国的紧缩政策,希望美国尽快走出经济危机。

      对于沃尔克来说,紧缩货币虽然拥护者不少,1982年经济出现极度收缩,商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批评言词则非常尖刻,当时的一本杂志封面还登载了一幅漫画———通缉沃尔克和他美联储的同僚们。当时里根也犹豫,是否还支持美联储的做法。面对强大的压力沃尔克据理力争,向里根建言,美联储所为是为美国经济长远利益。

      里根似乎从沃尔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顽强和富有献身精神。他最终选择了支持沃尔克,坚持让沃尔克推行他的货币政策。在反通胀的问题上,即使在智囊们提出完全相左的建议时,里根也支持联储决策的独立性。这给沃尔克提供了真正施展才能的舞台,继续实施他的务实改革思路。

      其实在人们将沃尔克奉为“反通胀斗士”的时候,更多看到的是他激进的一面,沃尔克进入美联储的时候,经济全球化浪潮已经兴起,沃尔克认为即使反通胀也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他认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中,使经济达到某种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

      1982年,美国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但是抑制通胀张显的“双刃”效果也显现出来了,当时不少行业景气度不佳,失业率在1982年底达到10.1%。此时,沃尔克面对经济的变化,开始松动银根不断压低利率,用货币政策支持里根政府将美国经济真正带进繁荣稳定。虽然,后来人们对于里根时代的繁荣评价为时代造就,也就是新经济的出现;国际经济格局巨大变化;原油价格下降,企业产品成本下降等等。但这一切都不能抹煞沃尔克坚毅反通胀的功劳。如果不是沃尔克的固执和坚毅,美国经济是不会很快走出通胀困局的。

      

      抑制通胀

      还是美联储重要目标

      沃尔克离开美联储之后,他的经典语言:“与通胀做不懈的斗争”,永远留在了那里。直到2005年,在野的沃尔克依然提示美国政府,通胀的压力依然存在。虽然格林斯潘不像沃尔克那样旗帜鲜明地张扬自己反通胀的观点,但当上联储主席他走的第一步棋———提高利率,依然是冲着通胀去的。格林斯潘长期保持对于通胀的警惕也世人皆知。

      通胀之所以成为现代经济的大敌,是因为它的出现,会在不知不觉中耗尽财富,走向恶性通胀将会导致经济的全面衰退。历史发展风云变幻,但是没有改变货币运行的内在规律,直到现在,抑制通胀和通缩、滞胀等依然是各国政府和央行奋斗的目标。

      我国与他交过手的一些金融界人士认为,通过沃尔克当年的经历,可以生动而具体地了解美联储主席的产生机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时间连贯的政策对市场预期的影响,以及为遏制通货膨胀所不得不承受的代价。所有这些,都为中央银行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富有启迪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