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智慧
  • 2:大智慧
  • 3:大智慧
  • 4:大智慧
  • 5:大智慧
  • 6:大智慧
  • 7:大智慧
  • 8:大智慧
  •  
      2007 年 9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版:大智慧
    下一版  
    pdf
     
     
      | 1版:大智慧
    基民扩容与股市上涨
    蓝筹泡沫殃及散户池鱼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博客风云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2007年09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5000点上方该持什么股票

      桂浩明

      上次谈了5000点上方持股还是持币的问题,结论是应该持有一部分股票。那么,到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股票呢?

      我们曾经多次提到,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现在股票的价格都不能算便宜,尽管还有不少研究机构费尽心思去寻找“价值洼地”,但即便是找到了这种股票,价格也未必真正便宜。换言之,如果仅仅是从公司的业绩出发,现在要发现一只被明显低估、可以放心持有的股票,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虽然“增长”是股市永恒的主题,但至少在现在,人们如果光用“增长”的视角来选股,是勉为其难的。面对现实,投资者的选股思路应该是什么呢?

      应该说,现在支持股市上涨的各项因素中有一项是温和通胀,也就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以及本币对内的相对贬值。温和通胀的出现使得资产价值面临重估,相应其价格也会走高,表现在股市上就是这些被证券化了的资产价格的上涨。既然这样,人们就不妨以此为思路来考虑持有什么样的股票。答案似乎很简单,就是持有那些价格最容易上涨的资产。一般来说,这些资产价格的上涨在通胀过程中会超过通胀的幅度,同时也能创造出比通胀幅度更大的利润提升空间。很显然,持有这样的资产,既能回避通胀所带来的资金贬值的压力,也能分享资产增值的好处,更能获得利润明显提高所带来的收益。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即便是在5000点上方持有股票,还是可以放心的。毕竟,通胀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这样资产的增值就是有保证的。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最容易上涨的资产主要是资源类的,它们集中分布在上游原材料行业中,如矿山、水电行业,房地产行业也可以归在这个大的范畴之内。在温和通胀的条件下,资产价格的上涨总是遵循从上游向中游再向下游转移的规则,而在这个过程中,上游资产的涨价幅度通常会更大一些。此外,对上游行业来说,大量的资源不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炭、石油),就是开发空间是相对有限的(如水电),总体上说是用掉一点就少一点。在没有出现重大的技术革命改变对某些资源的依赖时,这些资源价格的上涨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房地产行业也类似,因为在理论上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更是极度稀缺。因此,在温和通胀的条件下,持有这些资产实际上就占据了资产配置上的一个制高点,能够很从容地面对通胀乃至股票高估值所带来的挑战,境外市场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境内市场的实践看,这几年上游资源、地产类股票的表现普遍要好于中游、下游行业的股票,有色金属、煤炭、水电、地产类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受到广泛的追捧,其主要原因也就在此。前年,国内两大石油巨头不惜巨资将几家生产石油的上市公司私有化,现在看来这是何等高明的买卖。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现在持有资源类资产的重要性。

      沪深股市上的资源类股票价格已经上涨得很多,近期则有所调整,有人担心其行情是否已经结束。其实,调整并不等于行情结束,从技术上讲,如果股价上涨得过快,调整当然是需要的。但在通胀预期仍然强烈的情况下,这些资产的价值发现远远没有结束,今后还会有很大的行情。这些股票应该作为5000点上方证券投资的首选。进一步说,只要温和通胀还在延续,同时整个股市估值仍然较高,持有这类股票就会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和可靠的收益空间。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拳击手站起来的概率

      文兴

      从前笔者曾举过一个例子较生动地说明了应该采取的股市操作手法,当时所举的例子自己早就忘了,最近在聚会时,一位朋友重提这个例子,大家对之很为感慨。

      笔者所举的这个例子是借用拳击比赛,两名拳击手互相猛烈攻击,其中总会有一位被击倒。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要下注赌被击倒的那名拳击手会再次站起来,当然,在比赛开始后的一个阶段,人们总是会赌倒地者能站起来,因为一击就倒、站不起来的只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这名拳击手再度倒地,人们依然会赌他能重新站起来参加比赛。

      如果把此例应用在股市上,投资者一看就明白了———大盘或股票跌了,人们总认为其还会涨回来,这种情况叫调整,我们不会以为一回调就是顶部,总相信大盘还会回升,还会创出新高。

      一些朋友很注意笔者的文章,他们用这个例子互相鼓励,2000点时赌大盘还会创新高,从3000点赌到4000点,赌到5000点,他们问笔者能否再赌下去?

      笔者当时就回答,那名倒地的拳击手多次倒地后,其后的大概率事件就应是倒下不起。现在想想这种回答不太准确,准确的回答该是什么呢?

      近期舆论中有关风险的风声渐渐大了起来,谈论中的“泡沫”变成了“蓝筹股泡沫”,对于泡沫的讨论,笔者不是太感兴趣,总认为这是一个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有人引用格林斯潘的一段话:只有在崩溃之后,人们才知道前面出现了泡沫。按照格老的结论,什么是股市的顶部呢?那就是回落之后无法再涨回的位置。

      仍然沿用拳击手的例子来说明,之前我们下注总是赌拳击手还能站起来,在多次赌对之后,还是赌他能重新站起来吗?当然,我们依然赌他还能站起来,但这样做的话,总有一次是错的,那名多次倒地的拳击手终于会站不起来。那么,如何控制最后赌错的风险呢?那就是控制赌注的大小,越往后下注越要小而不能越赌越大,充其量是与前面的赌注一样。

      这样的策略大概能应付目前的股市状况,也能较准确地回答朋友的问题。(本文作者为杰兴投资总经理)

      理性行为导致非理性结果

      陆水旗(阿琪)

      关于5000点之上行情泡沫的争论已经越来越激化,这种分歧主要存在于机构投资者、理性投资者、市场研究人士的层面上,最近两年才入市、不识泡沫为何物的新股民才不会理会泡沫的大小或者泡沫是何种颜色,更不会理会接二连三的调控措施,仍在义无返顾地直接入市或者是通过基金间接入市,从而使行情的流动性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无论是“5·30”之前低价股狂潮的群众运动,还是当前基民买基金、基金买蓝筹股买到“冒泡泡”的行情,一切都是超额流动性的作用。以至于在5000点之上所有市场人士看高行情的唯一依据是:只要流动性仍在,市场就难以走坏。观察流动性变化已经成为评判股指还能走多高或是否进入调整的主要标志。至少目前这仍是一个非常迷惑人且难以推断的谜。

      受到股市财富效应的感召,今年以来成群结队入市的投资者显然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股市赚钱多、股市赚钱快、抓紧大牛市中的暴利机会……这种心理特征在社会上不断蔓延,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心理群体。早在19世纪,著名的法国心理学家勒旁(Le Bon)对心理群体就有独到的研究并形成了心理学上的“勒旁定理”:1、精神统一性定理。心理群体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情绪与观念都被统一到同一个方向,成员中理性化的个性成分都被消除;2、整体智能低下定理。当形成一个心理群体时,该群体的总体在决策或行为时所表现出的智能水准将远远低于群体中成员在作为个体决策或行为时的智能水准;3、缺乏逻辑思维模式定理。心理群体几乎不具备逻辑思维的推理能力,也不接受任何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且具有极高的想象力,极易接受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群体形成的机理与过程是:先情绪激发,后情绪传递,再思维接受。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特征是:冲动性、服从性、极端化。

      用“勒旁定理”或许能解释当前被泛滥流动性推动的行情及其演变的趋势,在负利率的现状和通胀预期增强的背景下,任何一个个体的理性行为就是尽可能地买入并持有投资性资产,以避免货币资产的损失。而当这些个体的理性行为成为一种群体行为并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之后,其产生的资产价格将是非理性的。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

      牛市中也应保持清醒

      王利敏

      刚刚过去的8月份上证指数大涨了747点,可谓本轮牛市月涨幅之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7月股市已经大涨了650点的基础上出现的。本周一则新闻揭开了股市持续大涨之谜:8月份A股市场资金增速创下了历史之最,存量资金达到了1.3万亿元!为什么指数越涨越高,新增资金却越来越多?答案是:向往牛市。

      据报道,8月份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月度增额为2200亿元,单向流入资金超过2800亿元,而此前最高纪录为今年4月份的1750亿元和2474亿元。8月份的增量比4个月前的天量陡增了20%以上。正因如此,4月份股指大涨了657点,为本轮牛市月涨幅第二。这么多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股市是因为持续的牛市,虽然银行利息今年加了几次并减少了利息税,但真正到手的利率只有3%多,相对上涨5%以上的CPI,银行利率实际上是-2%左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知道股市充满了风险,把钱存入银行是进入了“保险箱”。当股指节节走高、物价节节走高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把你的钱放入股市是进入了牛市,放进银行等于是进入了熊市。于是存款搬家成为风景线———有把钱投入房市的,有把钱换成古董和艺术品的,更多更方便的自然是搬到了股市。

      “5·30”前,众多散户入市大买低价股,只知低价股涨得快。“5·30”低价股大跌后,有的开始转为买蓝筹股,有的干脆从股民转为基民。当蓝筹股成为市场的唯一标的物后,“低价股泡沫”变成了“蓝筹股泡沫”。值得注意的是,热钱的大量涌入给泡沫已经不小的股市陡增不少各种各样的泡沫:

      一是个股增发泡沫。其一是增发价泡沫,去年苏宁电器创下了增发价的天价纪录,每股48元。今年8月保利地产的55.48元增发价刷新前纪录,尔后中信证券更是以74.91元的天价再次刷新;其二是增发资金的流向引发的泡沫,保利地产等从火爆的股市轻而易举地融资后,马上到各大城市高价甚至天价圈地。进一步哄抬了地价楼价,一旦房市下跌,增大了参与高价增发者的投资风险乃至股市的系统性风险。

      二是新股炒作泡沫。近来新股上市当日的狂热实在让人大跌眼镜:盘中涨幅屡屡刷新纪录,例如拓邦电子、宏达经编、三特索道盘中最大涨幅分别达到577%、562%和487%,发行价21.5元的石基信息开盘价居然高达91元。坦率地说,介入热炒新股者,一旦大盘出现较大调整,套牢者不会是少数。

      三是基民快速增长的泡沫。据报道,新基民日均开户数25万户,基民增速开始超过股民,8月份大增500万户,是7月份的5倍。本周又出现了新基民抢购华夏复兴基金配售中签率低达9.7%的新纪录,这一纪录刷新了今年4月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11.099%的配售率。申购基金居然如同申购新股!基民增速超过股民似乎是好事,说明投资者更理性了。其实不然,“5·30”之后新股民毕竟大大增强了风险意识,而新基民往往笃信基金肯定能为他们赚钱,所以毫无风险意识,一旦股市出现大幅波动,许多基民会迅速争先恐后选择赎回,基民人数“膨胀泡沫”很容易快速破灭。无论对基金还是股市而言,潜在的风险令人担忧。

      (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

      大可不必像惊弓之鸟

      魏道科

      股指连创新高之后,近日上升速率有所降低并出现小幅回调,不少人担心大盘仍有调整的压力,应该说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即使是牛市也不可能天天创新高,日日拉阳线。但投资者成熟多了,不再像“5·30”时那样惊慌失措,大多数人都能泰然处之。尽管之后可能还会有相应的调控措施、供求关系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将放缓等等,但大盘阶段性调整并不意味着行情的转折。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要善于把握大趋势,时常惊恐者往往无法充分分享牛市的成果。

      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可能还会超过预期,股指的上升高度也可能超过多数人的预料。2006年年末,分析师们一般预计2007年业绩同比会增长20%左右,自第二季度起业绩增幅会大幅下降。实际上业绩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更意想不到的是,目前分析师们将2007年业绩同比增长提高到50%,同时将2008年业绩同比增长提高到35%。届时有关数据还会超过多数人的预期。人们担心在业绩增长之中投资收益占了较大的比例,如果牛市转向,投资收益会大幅缩水。笔者认为,至少在今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仅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潜在收益就相当可观,随着解禁时期的到来,潜在收益将部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大盘本身需要巩固。就上证指数而言,从7月初的3563点至今上升了近两千点,期间没有经过像样的调整,适当休整一番有利于后市走得更稳健更久远。可是市场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有“只争朝夕”之势,股指两个多月以来从绩优股的上涨拓展到题材股的炒作,有的品种反复炒作了数轮,某些股票甚至以连续涨停的方式运行,从侧面反映出市场人气的高昂。上证指数5266点至5391点区间本身存在一定的阻力,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之后将向更高的目标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并不是直接针对股市的,牛市的基础不会因此而动摇。人民币兑美元渐渐升值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流动性更加充裕,投资者申购基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天新增数十万基民,基民投资队伍的潜力还有多大尚难预料。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超过大多数人的预期,新的投资者入市的动力是资金充裕重要源泉之一,后市股指上升空间依然广阔,今年和明年股指的高点将会超过很多人的预期。当然,随着股价的反复走高,选股的难度在逐渐增加,难免给人以高度不胜寒之感。目前两市的动态市盈率不算低,股指如果在目前的水平作些整理,犹如在登山过程中建造营地,为下一次攀登新的高度积蓄能量。

      (本文作者为资深高级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