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专版
  • 4:专版
  • 5:信息披露
  • 6:财经要闻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金融·证券
  • 10:时事
  • 11: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专版
  • C10: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9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6版:基金·投资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6版:基金·投资基金
    股票基金小幅上涨
    封基折价率回升
    阅读基金半年报应关注三大细节
    基投有哪几种方式
    抱只“金鸡”回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抱只“金鸡”回家
    2007年09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大伟 制图
      ⊙文可馨

      

      我的母亲快80岁了,退休工资微薄,一生省吃俭用,稍有闲钱立即存入银行。我本人虽知这样的储蓄收益抵不上消费指数上升,但投资股市,风险太大,稍不小心母亲的养老本钱就血本无归了。2003年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中国银行正在发行华夏回报基金。恰巧当时母亲的一些存折到期。我决定抛弃以往的“再转存”形式购买基金,结果当年就有了可观的回报。

      于是每当母亲的存折到期或有闲钱时,我都替她投资基金。我陆续投资了南方保本避险基金、华夏回报二号、长城消费增值等。几年下来,母亲的“老本”不仅保住,而且单是一年收益就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百分点。

      母亲年事已高,身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以前常为药费、住院费发愁,而现在住院做白内障手术等的费用基本上用基金红利分担了。母亲十分开心地说:女儿让我抱了个小“金鸡”,而且还会时时下金蛋(分红)。回顾几年的投基路,我有3点体会:

      第一,长线是金。基金虽与股市有密切关联,但不能搞短线行动。一方面基金“申进赎出”成本高于股票的“进出”成本。另一方面基金的收益往往要积累一定时间才能明显体现,不像股票暴涨暴跌。例如华夏回报基金,2003年认购后当年就有收益。但2004年我再申购时,恰逢股市下挫,之后一年多中颗粒无收。但我没有抛掉捂了下来,我看好它的未来和信任管理团队,结果至今的收益远远高于自己的心理价位。所以牛市中要积极投资基金,熊市中要牢牢捂住基金。

      第二,心态要好。投资基金不同于投资股票。有的人看到净值上升就开心,一旦下降或看到别人买的基金涨幅比自己的大,心里就不平衡,马上调枪换炮,结果成本大大提高,而且有时两边不得利。例如我花一万元认购易方达50指数基金后,股市处于熊市,一年多不仅无收益,而且跌破面值,而债券型基金或多或少有所收益。但我认为股市好转后易方达50指数收益肯定会好于债券型基金。结果捂到现在,几次分红,使原有一万元成本变成近三万元钱。

      第三,根据自身特点、市场变化,随时调整。例如母亲的钱是养老钱,保命钱,投资基金时我基本找的是偏债型基金、平衡型基金,稳中求利。我本人的心理承受力还可以,就买些偏股型和平衡型基金。又如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股市日趋成熟,牛劲十足,我就将母亲的基金投资做一些调整,取出一小部分投资股票型基金,求得更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