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专版
  • 4:专版
  • 5:信息披露
  • 6:财经要闻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金融·证券
  • 10:时事
  • 11: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专版
  • C10: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9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沈志远在生活书店
    黄勇:洞察《反垄断法》的中国意义
    国际投资者关注在华五大发展机遇
    ■多声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改革, 中国准备好了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改革, 中国准备好了吗?
    2007年09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雨霞

      

      在国际金融世界里,欧美互为“托儿”,瓜分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把交椅。在名义上,“世界银行”是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以及资助发展而设立的,但实际上并不给了解问题的穷国代表做主的机会,一直由美国人霸占着总裁的位子;作为交换,美国人则总是支持欧洲人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儿。

      在德裔法国犹太人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被欧盟提名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新任主席的人选时,血气方刚的大国总统普京突然“作梗”,提名捷克央行原行长为候选人,并顺带把斯特劳斯-卡恩的能力贬低了一通。

      普京之外,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甚至对欧盟认同感不强的英国,也有话要说。为此,欧盟财长容克不得不宣布说,斯特劳斯-卡恩将是最后一个欧洲人选,在其五年的任期之后,保证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把手———但有一个条件,发展中国家必须在11月份的选举中,赞成斯特劳斯-卡恩担任下一届的主席。

      容克的战略退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多少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信号,但他的意志能否成为欧盟的主流,恐怕还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是否能胜任新的角色。

      为了证明不是缓兵之计或者空头支票,容克语带双关地提醒,发展中国家接棒的事情,不应在斯特劳斯-卡恩将任期结束之后才考虑,那个时候就已经太迟了,应该现在就开始准备。

      容克的提醒,不仅是表达了欧盟的立场,也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间接建议。正如容克所说的,是准备局部的权力交接。

      普京敢觊觎的宝座,中国是否也敢染指?

      中国就需要好好考虑下一步的事情了。五年后,出于种种原因,欧盟可能真的会支持中国人当选该职位———不管是因为中国展示了能力,还是为了孤立中国而让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眼红,届时,中国是否敢接过这一棒呢?

      我们的困难,在于如何应对国际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呢?作为大国,没有哪个积极对外扩张经济和生存空间的西方强国会对中国视而不见;对比之下,中国因为大,又因为封闭太久,眼光多局限于国内的问题。

      好在这些年来,中国一直比较稳定,世界格局也相对平衡,西方有头脑的政治家,不得不一点点开始正视中国的存在与发展。

      如此,即使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国际组织内的更多角色,我们又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些机会呢?

      要得体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又要让竞争者们欣赏,以便牢牢站住脚跟,绝非易事,不懂经济,没有高超的外交技巧和个人魅力,是做不到的。

      期待中国能早日重视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履行大国的权利和义务。所谓的“大国崛起”,不是喊几句徒然招人戒备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