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路演回放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观点·评论
  • 7:环球财讯
  • 8:信息披露
  • 9:焦点
  • 11:时事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产权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产权信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9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版:理财
    资金推动型行情仍保持攻击状态
    今日视频·在线
    5300点上方关注机构调仓动向
    数据敏感期 大盘可能不再敏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数据敏感期 大盘可能不再敏感
    2007年09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海通证券 吴一萍

      

      本周是8月份一系列宏观数据披露的密集期,包括CPI在内的这组数据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比较关键的,因此,每个月的这个时候往往会成为“数据敏感期”。上个月在数据敏感期的这段时间大盘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就是宏观数据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从而引发了广泛的担忧。那么,这次我们面临的数据敏感期又会出现同样的格局吗?

      

      从数据敏感到数据麻木

      对于宏观调控的担忧在大盘跨越前期4300点的高点时是比较强烈的,那时的市场情绪对于利空的考虑还比较真切,因此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对宏观调控还是有相应的惧怕。不过,市场情绪的转变比较奇怪,我们在3000点附近一直担忧的宏观调控、加息等压力在那个时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到了5000点上方之后反而不担心了。这种变化反映的一方面是市场的信心在增强,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市场情绪的波动并不完全涵盖了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或者说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

      客观来看,8月份的宏观数据不容乐观。周一公布了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8%,前者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8.6%的拉动,而后者上涨的力量来自于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的上涨。预计很多数据还是要超出市场的普遍预期,特别是CPI,加息和宏观调控的压力并不小,前期的调控节奏也可能进一步加快加强。在优秀的中报业绩公布之后,调控的压力会滞后地表露在三季报甚至四季度里面,并不能够完全忽视宏观调控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业绩影响压力。但是,整个市场目前的人气和氛围非常强,对于8月数据表达的调控压力并不会在意,也可以说市场对于这些信号的态度是忽视和麻木的。这可以从上周同时上调准备金率和发放惩罚性定向央票,但市场不为所动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即便数据超出市场的预期、宏观调控压力进一步加大,大盘仍然可能以麻木和忽略的态度来对待。

      

      资金推动力量可能保持到下旬

      我们从估值的角度找不到持续大幅走高的论据,不过从资金和股票供求的角度还可以找出一些理由来,这也是近3个月来市场能够持续上扬的最主要的根据。首先,资金供应的充足状况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一方面是A股和基金的新增开户数量都保持在20万户/日的高位,提供较大的资金供应,另一方面是前期8月下旬密集发行的大规模的基金进入建仓期,简单以一个月的建仓速度来计算也可以到下旬,上周和本周还有部分老基金的扩募,尽管规模比不上8月下旬的火爆,也能够为市场提供资金支援。那么,即使央行再度出手加息,市场负利率仍然维持,储蓄资金流向股市和基金的速度估计仍然不会太慢。其次,筹码供应还没有到严峻的时期。一方面10月份是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建设银行的发行尽管就在眼前,而且后面陆续已经拉开了红筹股和H股回归的帷幕,不过市场对此还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认为扩容压力不会马上逼近。因此,这样的供求格局有望维持相对乐观状态到下旬。

      不过,资金供求天平的倾斜已经逐渐改变方向,这一点似乎市场仍然没有意识到。首先是基金的发行速度保持在相对的低速运行状态,也导致老基金扩募备受追捧;其次是红筹股和H股的回归步伐加快可能超出预期,本周已经又有两家要上会,虽然规模较小,但估计大面积启动也在筹划当中;再次是QDII额度扩大,南方基金的首只QDII基金发行规模并不受到严格的限制;最后是证监会主席在投资者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有些新增账户没有资金,是证券公司为了扩展业务存在的行为,甚至拉学生参与股市等等,这些可能会导致新增开户数量增速的降低。这些因素的存在虽然不会较快地爆发出来,但是可能在积累之后就改变市场麻木的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