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的回归正在遭遇机构的提前抢筹。继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登陆上海交易所以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将回归A股。
多家机构的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他们正在就建行的回归出具研究报告,以便确定最佳的投资申购策略。在市场的热情背后,则是建行这家被誉为“亚洲最赚钱银行”渐行渐近的脚步。
中国建设银行是我国第二大商业银行,截至2007年6月30日,建行资产总额为61,178亿元,贷款总额为31,654亿元,存款总额为50,483亿元,股东权益总额为3,257亿元;2006年全年,每股收益为0.21元,2007年1-6月,建行每股收益达0.15元。建行同时还是我国最大的个人贷款银行及最大的个人住房贷款银行,其不良贷款率在四大商业银行中最低。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业务转型
建行作为四大商业银行中首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一直走在同业前列。建行根据国际国内法律,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建立了操作规范、信息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行引进国际知名银行美国银行以及淡马锡作为战略投资者,建立了完善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结构。在信息披露方面,建行致力于加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积极规范并强化对外信息披露,得到了国际机构的肯定与正面评价,被《财资》杂志评选为“最佳公司治理企业”。
同时,建行大力推进业务转型。针对建行业务结构比较单一,收入来源过分依赖于批发业务、利息收入、传统产品和国内市场,建行加快了如下五个方面的转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向批发与零售业务并重转变;调整批发业务结构,向传统与新兴业务并重转变;加速发展中间业务,向收入结构多元化转变;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向多功能银行转变;稳步拓展海外业务,向国际化银行转变。
强化风险管理,转变经营机制
建行启动了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模式上,建立了垂直汇报线路,总行设首席风险官,一级分行设风险总监,二级分行设风险主管,向县级支行派出风险经理。在管理机制上,建行推广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平行作业机制,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在管理范围上,建行从过去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扩展至行业限额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合规风险管理等。在管理手段上,建行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手段,包括十二级分类、内部评级系统、经济资本计量、准备金系统等。
建行大力推行经营管理机制转型,任命了首席财务官、首席风险官、批发业务总监、零售业务总监、投资理财总监等重要岗位管理人员,为推进业务条线垂直化管理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建行还全面推行审计体制垂直管理,审计系统实行总行垂直领导。建行已在全行全面铺开管理体制改革,从原有以“部门银行”为特质的层级管理逐渐转向以打造“流程银行”为特质的条线管理,先后实施了资产保全业务单元制改革、个人银行事业部制改革试点等。
改造业务流程,
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建行强化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建行与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国际先进的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通过“客户之声”、“神秘人检查”的建设,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改进内部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建行还与美国银行合作开展零售网点转型,较为有效地解决了过去突出存在的客户排队问题,柜面服务效率平均提高10%以上。建行启动了会计和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将账户管理、批量业务、内部账处理等前台业务向后台分离,实现后台集中办理,释放营业网点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功能;同时,分离对公对私交易,逐步上移对公业务经营,横向集中对公业务处理,减少业务风险点,提高全行对公业务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效率。
建行还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建立岗位责任体系,推行岗位管理,实行人、岗优化匹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并建立了“按岗付薪”、“按绩付薪”、“按能付薪”的文化理念,通过关键岗位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增强激励约束力度。
作为一家以“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为战略愿景的银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积极推进的业务转型、风险管理改革、业务流程改造、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为建行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预计,回归A股后的建行将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大型蓝筹,为A股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