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涨跌 宁静致远
李志林(忠言)
本周二沪深股市又出现4%以上的暴跌,市场重现“5·30”暴跌时的恐惧气氛,称“跌幅将超过千点”者有之;称“调整至少几个月”者有之;称“牛市止步于5400点”者有之。
面对股市眼下出现的调整,笔者的观点是“淡泊涨跌,宁静致远”。理由是:
35倍的动态平均市盈率并不高。在第三季度即将过去、中报业绩增长70%已成事实时,有些人还老是根据2006年年报称静态市盈率已高达60多倍,已超过2001年的水平,实有刻舟求剑之嫌。因为按2007年中报推算,9月13日5273点收盘时,平均市盈率仅35倍。这究竟是高还是不高,不能孤立地与境外股市比,而应与一级市场新股发行价和增发价市盈率联系起来看。与大盘蓝筹股的发行价与增发价相比,现在二级市场35倍市盈率一点也不显高,更何况明年还有实施新会计准则和两税合并的利好,上市公司业绩的高增长仍然可以期待。
相对于基金重仓的大盘蓝筹股而言,35倍的平均市盈率也不高。记得2001年2245点时,当时的大盘股上海石化、马钢的股价仅4—5元,市盈率仅20多倍,而今都是10多元,40倍以上,占指数权重60%的10多只一线蓝筹股的市盈率均高达三四十倍甚至七八十倍,远高于境外成熟股市的12—16倍。问题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认为大盘股的估值合理,是估值投资,拒绝下跌。这样,股指便难有深跌的空间,二三线股、中小盘股的上升空间便显而易见。
经济数据的严峻引发的未来宏观调控举措对股市可能不是利空而是利多。人们发现,不算上本周五的加息,今年已四次加息、七次提高准备金率,非但没有抑制流动性过剩,反而是前8个月贷款就超去年全年, CPI从3%左右突增到8月的6.5%。预计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就是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力度,这会成为股市上涨最有力的“推手”,这是被上世纪末境外股市的实践所证明的规律。
至于对股市重现“5·30”式连续暴跌的担忧,其实未必会出现。因为对于从入市那一刻起就将“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十个大字背得烂熟的广大投资者而言,新股民和新基民若看不到股市有明显的机会,是绝不会贸然进来冒险的。
以上所述表明,7月6日3563点-9月7日5412点的单边上升市不会演变为单边下跌市,而会形成箱形震荡市、横向整理市,9月份难以出现7月份大涨651点、涨幅19.8%和8月份大涨797点、涨幅17.1%那样的急升行情,而将出现整固行情,大盘股跳水带动指数下跌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优质个股虽然也会受指数暴跌的拖累,但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这就是笔者所谓的“淡泊涨跌”之涵义。
所谓的“宁静致远”,那就是抓紧调整市道将仓位换成不受估值漩涡之争影响、有外延式成长性的个股,即确实有注入优质资产、整体上市、换股购并、资产重组预期的个股(尤以有央企背景的资源类和生物医药类股票为佳),耐心持有,心静如水,手中有股,心中无股,不惧一时指数之涨跌,不畏主力在低位的折磨术,不理会账面浮亏,不为差价所惑。虽然从急功近利的观点看,目前似乎已很难找出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但从“宁静致远”的观点看,有翻倍潜力的股票比比皆是。
宁静致远既是做人的一种高境界,也是牛市中成为大赢家的方法论。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四季度行情面临结构性“洗礼”
陆水旗(阿琪)
随着投资者教育的“分贝”再度提高,CIP再创新高,部分“超载”的基金纷纷减持,调控措施不断出台,导致各类投资者开始处于彷徨中,时时担忧行情下跌。但人们发现,下跌的不是指数,更多的是具体的股票。从目前趋势看,只要大盘不加速上涨,指数大跌急跌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风险与机会将出现在具体股票上。
指数难以大跌或急跌,除了谁也不想“5·30”重演之外,更主要的因素是权重股依然会把持大盘局势,而权重股尤其是市值比重最大的金融股目前还难以大幅下跌。其原因在于:1、钢铁股是9月份和四季度机构投资者防御性策略中的首选资产;2、建行上市之后将给现有银行股带来估值比价效应,银行股非但难以下跌,还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上涨;3、如果中石油IPO升温,中石化就难以大跌,甚至是上涨;4、地产股资产注入的动作仍将继续,且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依旧,其板块行情的温度仍高,个股行情的激情犹在。随着新一批权重股的上市,就指数的趋势看,多有区域性震荡,难有大幅下跌。
但是,正因为指数区域性稳定的格局,个股的风险会更防不胜防,当然,其中的局部性机会也多姿多彩。一方面,目前行情整体估值水平作进一步抬升的难度相当大,在此形势下,部分股票上涨,必然就有另一部分股票下跌,另一方面,从三季度开始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将趋降,哪些公司是大降,哪些公司是小降,哪些公司是不降反升?这必然会促使股票行情出现差异化。此外,在目前的资产注入浪潮中,有些公司注入的不是资产而是在“注水”,这也需要行情冷却下来后作出鉴别。再则,投资者狂买基金—基金狂买蓝筹股是目前的行情链,但目前基金的持仓既有超载的迹象,也有过度“扎堆”的现象,已潜伏着流动性风险。与此同时,大多数基金已转向防御性的投资策略,其减负与仓位分流、减持和调仓必然会使个股涨一批又跌一批。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与调控力度的加大,各行业的景气度必然也会进行结构性调整,从而会使各行业板块的表现随着景气度的变化而此起彼落。
很显然,在行情结构上,9月中旬开始的行情将面临一波“洗礼”,洗去尘埃是真金,“洗礼”之后再见彩虹。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
去银行打新股
桂浩明
首先得申明,文章标题《去银行打新股》并非笔误,而是笔者对热衷于申购新股的普通投资者的建议。虽然现在股票还是由证券公司承销且通过其网点发行接受申购,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借道银行发行的专项理财产品申购新股可能更为实际,实际收益相对也会高一些。
为什么这样说呢?自从去年5月份“新老划断”、恢复发行新股以来,股票一级市场日趋活跃,无论是新股发行的数量还是规模都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与此同时,由于二级市场保持了强劲的上涨势头,使得再多的新股上市后也依然能获得丰厚的收益。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场上不断出现“炒新”的浪潮,有的新股开盘价居然为发行价的500%左右,凡申购到新股的投资者,无不盈利巨大。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引导下,更多的资金涌入了发行新股的一级市场,争相抢食这份无风险收益。去年刚恢复发行新股的时候,囤积在一级市场的新股申购资金不过3000亿-5000亿元,后来增加到10000亿元,现在更是达到了20000亿元以上。巨额资金的流入使得申购新股的中签率明显下降,现在深市发行的中小板块上市公司股票,有时居然要投入1500万元左右的资金才能确保中签500股。这样一来,对于手里只有几万、几十万资金的中小投资者来说,申购新股中签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即便是有几百万资金的大户,也难以保证每次都能分到一杯羹。在巨资云集一级市场的情况下,资金规模不大的个人投资者,基本上已无缘在证券公司申购到新股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现在银行都在推出个人理财产品,其中就有专门申购新股的。这些产品的特点在于将客户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申购新股,确保每次发行都能中签。有的还通过一些操作,使得产品不但可以参与网上的申购,还能进行网下配售,这样收益率就进一步得到提升。时下银行对此类理财产品的宣传中,一般把年化收益率假设在8%至20%之间,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希望实现的目标。一些银行的新股专项理财产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储蓄挂钩,方便灵活,能够满足客户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因此颇受欢迎。正因如此,现在市场上有了“去银行打新股”的说法。应该说,这是在目前特定条件下投资者在申购新股方面的一个较好的选择。当然,反过来也应看到,正是由于很多银行推出了此类理财产品,导致更多的资金得以涌入一级市场,使得中小投资者申购新股变得更为困难。问题是,既然市场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变化,投资者就应该顺应它。
内地股市自开设以来,新股的发行方式就一直是有争议的,尽管几经调整,似乎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有效公正的方式。而且,个人投资者的弱势地位也没有得到改善,这一点同香港股市相比要逊色不少。当然,现在银行专项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未必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它的出现至少给资金量不多的投资者带来了分享新股收益的机会,打破了大资金在新股申购方面事实上的垄断。从这个意义说,“去银行打新股”对投资者来说虽然显得有点无奈,但是现实而正确的选择。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身未动,心已远”
文兴
人们常用博大精深来形容难以形容的深奥的事物,我们日常使用的中文就是极为博大精深的一例,可能人们使用得太过频繁,反而没有注意其中的奥妙。
那句常能触动人们心灵的“身未动,心已远”也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一句话,不得不承认中文的精妙之处,短短几个字却能描写人们心驰神往的心态。
想,怎么想,以及在畅想中享受,不仅是诗人的权利和喜爱旅游者的偏好,也是股市投资者经常做的事情之一。
最近接到朋友从夏威夷打来的电话,他躺在酒店前的沙滩上欣赏着蓝天白云和美女,心情出奇地好,激动夸张的语调和描述把笔者说得“人未动,心已远”。
说来也好笑,也是这位朋友,4年前曾“设想”用4万元买下自己小区的停车位,但终因差距太大没买成,于是用这4万元冲入股市,曾被熊市重创,但好在其坚决不卖,在心灵上承受了压力,去美国游玩之前,那4万元的投入变成了50多万!
当初“想”买下的车位已很爽气地用12万买下了,又踏上了去美国的旅程,“身未动,心已远”已成为“身已动,心也美”了。作为同样喜爱旅游的笔者,不仅在电话中与他大谈夏威夷的美丽、珍珠港的战火,而且叮嘱他多拍照片,回国后共同欣赏。
这等美好事物都是建立在把股票变现之后的基础上,试想他不卖出的话,市值可能还会增加,他还能继续“身未动,心已远”,但那个有产权的车位依然不是他的,那一通夏威夷打来的电话也就不存在,更别谈最近我们共同欣赏的那上千张照片了。
笔者不知道“身未动、心已远”的来历,有人说与佛教的一个典故有关———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讲《涅磐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现在旅游卫视就用这句话作广告词,用意很好,那位女生缓缓地说出这句话时,听者都会心动。
股市波动如同海洋的波涛,时高时低是极为正常的,投资股市也类似冲浪爱好者在波涛上下游动,也可以像那位朋友只在海岸上欣赏大海。
兑现一些利润吧,大好河山、五湖四海,总有心中常想念的地方,把“身未动、心已远”变为现实吧。
当然,不管是在海中还是在海岸,笔者依然欣赏“身未动,心已远”的意境,真的很有意味。(本文作者为杰兴投资总经理)
5000点高地的一场秋雨
王利敏
秋风未至,秋雨已下。本周二最后半小时的一场秋雨俨然是一场暴雨,使众多投资者原本以为牢不可破的5000点高地摇摇欲坠,上证指数从先前的5400多点最低跌至5025点。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秋雨?秋雨会不会阻挡牛市的步伐?
说到原因,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主要的说法是暴雨骤降的当天正逢8月份CPI公布,高居的CPI数据显然大大增加了紧缩和调控的预期:加息会不会接踵而来?更多的利空会不会随之推出。另一种说法强调了近期供求关系的微妙变化:一是股票供给量的陡增。先是北京银行、建行发行,紧随其后,中海油服、神华的招股,H股、红筹股的回归正在加速;二是资金供应出现紧张。2000亿元特债向社会公开发行,新基金发行明显减缓等等;三是旨在分流资金的措施让人不安,如港股的“直通车”渐行渐近、QDLL基金的推出,无疑使市盈率偏高的内地市场如同“高山上水库”,让人惶恐。
虽然上述种种说法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暴雨的来临似乎应该更多地从市场内部寻找原因,因为外因最终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下面我们不妨从内因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据统计,今年以来沪市4%以上的暴跌共出现过九次。它们分别是“1·31”和“2·2”的144点和112点;“2·27”的268点;“4·19”的163点;“5·30”和“6·4”的281点和330点;“6·28”和“7·5”的164点和200点;“9·11”的241点。上述九次暴跌其实可归纳为六次,例如“1·31”和“2·2”可归为一次。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这六次大跌分别出现在1月底、2月底、4月中旬、5月底、6月底和9月中旬。前五次暴跌基本上皆间隔一个月,而6月底以来大盘虽然在8月初和8月中旬出现过下跌,但连续两个多月没有出现过巨幅暴跌,所以“9·11”的暴跌很大程度上是一次连续大涨以后的技术性下跌。
其次,6月底以来的这轮大涨由于主涨板块是蓝筹股和权重股,所以随着该板块的调整,指数再度大涨的可能性极小。一是因为蓝筹泡沫的消除需要新的业绩的公布和部分企业资产注入,这都需要时间;二是由于权重股的大涨导致先前基本上每个月一次的大跌延迟为两个多月,所以近期的这轮调整虽然空间未必很大,但时间可能会较长。
理解了上述情况,我们也许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5000点高地的这场秋雨仍然是大盘稍稍过热以后的洗盘和休整,丝毫没有改变牛市的上涨趋势;第二,大盘在5000点附近的整理过程也许不会像前几次那样,一二根大阴线后马上再度大涨。所以,近段时间的操作应该重个股、轻大盘,多多寻找“5·30”中被错杀的潜力股。
(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