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这个词,在我的理解就是对生活一种自然状态的取向,生活里有关品位的精心演绎,不是靠金钱的堆砌而成,而是时间和生活的热情在岁月的河流中慢慢沉淀下来的精华,刻在心底湮磨不灭的印痕,是一举手,一投足,不经意间透出的气度和从容。
好像是一夜之间,人们忽然开始对品位这个词津津乐道,品位像一个时尚的标签,悄悄地被张贴在都市里一些低调、却很精致地生活着的人们的身上。很多人用物质标榜自己是一个有品位的人,往往很可笑。一个人或许没有很多钱,但却不会盲目地主观随流,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对事物的精确的分析和理解,在时间的长河中,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毫不做作地生活着。
彼得-梅尔(Peter Mayle)的畅销书《有关品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看似低调美好的生活图画,而实际上书中所有关于品位的描述都与物质有关,作者告诉人们哪里可以买到世界上最好的鱼子酱和巴拿马草帽,怎样订制1300美元的鞋子,800英镑一套的西装,还有哈瓦拿雪茄。作者讲述了金钱能买到和买不到的快乐。
彼得-梅尔的《有关品味》造就了很多假品位真物质的向往品位生活的人,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品位生活的模板。品位之所以让人们向往,是因为物欲的满足,通常会促使人们在精神上有所追求。
曾经有人说,彼得-梅尔的《有关品味》如果改成“享受生活”,或许会更确切些,可见物质上的东西离本质上的真正品位还有很远一段的距离,这个距离也许一步就能跨过去,也许一辈子都跨不过去。
彼得-梅尔认为,真正有品位的不是那些奢侈品,而是提供奢侈消费品的大师们,这一观点却是我所赞赏的。创造品位与拿来品位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人对物质的追求,不一定是一个人有品位的体现,更不能说是一个人对品位的追求。如果把品位单纯地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那无疑是把大楼建造在沙滩上一样,那是不牢固的。物质能带给人享乐和快感,却不一定能带给人有品位的生活,有品位的生活除了必要的物质以外,还有不可替代的生活品质的作保证。
创造品位的人必定是一个懂得生活,优雅地生活着的人,而拿来品位必定是创造品位的附庸。
看一个女人的品位,首先看她的着装,范思哲或三宅一生的品牌服饰只能说明她生活上的宽裕,选择了名牌的衣饰不一定就是品位的体现。信奉物质决定品位的人,以一种纯粹的投资行为来赢得品位,必定是一种短期行为,一旦溶入生活中,必定被打回原形。
看一个男人的品位,首先看他身边的朋友———他身边的朋友是他的一面镜子,可以反射出他的品位与修养。香车豪宅,只能说明这个男人物质上很丰厚,听音乐会会毫无顾及地打呼噜;搞慈善活动,悄悄地藏起来;伸出双手,甚至长指甲里犹有泥痕。这样的男人即便贴上“品位”的标签,也难掩其粗俗的“底色”。
日复一日深入到骨子里、溶化到血液里的品位,是在平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是细节深处不经意不留痕的随意和恰到好处,使生活变得空灵雅致。
对生活而言,没有什么比“品位”这个词更美好,更具有诱惑力,更彻底。如果你要赞扬一个人,只要对他(她)说你很有品位,很有眼光,就会立刻被视为知已,视为同类。
品位与物质无关,品位是一个人日积月累积淀下来的对生活的态度。当然,没有人会排斥物质,物质能让人生活得更高雅,更畅快淋漓,却不能使一个没有品位的人有品位,有品位的人的品位的生活取决于创造物质的人的品位,大浪淘沙,最终出局的只能是那些以物质换取品位的人。
一个女友,经济上并不宽裕,但是一杯清淡的绿茶,也能被她喝出优雅的韵味;一条并不名贵的长裙,穿在她的身上,立刻便被赋予了灵魂,这大约就是品位吧。
有的人只有很少的钱却能很优雅地生活着,有的人拥有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物质,却提不起对生活的兴致,粗糙地享乐,大把地花钱,那样的人生态度,令人真的不敢认同。
品位不是时尚的标签。一个有品位的人,在我想来,是不会使用复刻版的生活用品的。一个有品位的人注定是一个经得起道德的考验、心灵的净化因而人格健全的人,他所呈现的品位应是一种经久不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