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依然突出,长期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外部制约因素并没有根本改变,风险防范和化解的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资本市场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础仍不牢固。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在“赚钱效应”的驱动下,市场非理性投资行为上升,风险有所积聚。在市场接近5500点的位置上,我们认真学习尚福林主席的指示,深刻理解现阶段的市场,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实战意义。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依然突出。中国的资本市场在18年的飞速发展阶段中,虽然已经速度惊人,但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是以国有经济成分转轨而来的市场结构,市场仍然存在运动员和裁判的角色并未完全分开的事实,市场参与各方对真正的股东文化认识和理解可能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证券市场的本意应该是投融资的场所,但由于理解的偏差,更加多的人仍然理解为只是融资的场所,好多行为更多是偏向融资方而非投资方,而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资本饥渴状态更加使融资行为比回报重要很多。这样的大环境中,投资方的风险相对于融资方就明显凸现了。
市场价格高与低并非交给市场判断,不利于形成“买者自负”的习惯。市场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应该由谁判断?市场的现状是由管理者来判断而不是交给市场判断,在认为市场高了的时候,就大力推行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提醒风险,在下跌比较严重的时候就推出救市措施,这容易造成市场对管理者的依赖而不利于市场的自主定价机制的形成。更加重要的是容易造成是政府主导市场的错觉,不利于形成“买者自负”的习惯。
审批为主的市场的供应不容易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由于一直以来仍然是以审批为主要的发行模式,审批的节奏是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发行的节奏是由管理者把握,发行时市场的合理价格水平就不容易由市场形成。成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是20倍以下,但我们发行时的市盈率水平就远高于此。由于供应阀门的非市场化,企业上市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就不容易形成,而且二级市场双向交易机制没有建立,市场定价的功能就不可能完成,加上现在的散户投资者仍然占大部分的比例,二级市场的价格就更加容易偏离,18年以来的证券市场的股价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市场的自身调节机制未能建立是问题的根源。 成熟市场风险的化解更多是靠本身的市场机制来调整而不是靠管理者的提醒,但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到现在为止并没有推出平衡市场的规则,也许是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也许是担心负面的影响,也许是需要高股价还是需要合理股价可能是是否推出的首要考虑。而合理股价是平衡投资者和融资者利益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的证券市场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我们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看到市场的自身调节机制的建立。
总的来说,本人认为,要充分理解现阶段市场,不要因市场的上升而忽视了市场仍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政策动向,应该高度评估政策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应该相信政策有能力使得需求大量增加,也有能力使得供应大量增加,不仅仅是现在新发股票的供应增加,还可以是债券、港股、创业板等等。在一直以来鼓励储蓄分流的提法变为“风险有所积聚”情况下,在交易成本远大于上市公司回报的事实中,在A股整体净资产6.5倍的环境下,在不断的创新高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成为最后的接力者是投资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