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望
我国央行9月15日起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此次加息距离上次加息仅间隔24天,是历次加息间隔最短的一次。央行表示此次加息旨在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这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五次加息,并已经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发放定向央票。由于今年历次加息对股市都未形成历史上常规出现的利空局面,部分地区房价更是飙升,加上目前实际储蓄存款依然为负利率,为此,此次加息效应仍需要观察。但根据目前宏观经济金融运行、股市房市现状、调控政策特点、可预期出台的重大政策等初步判断,加息作为调控总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不直接针对股市和房市,但通过政策传导,此次加息对股市、房市投资需求的调控效应将逐步显现。股市、房市投资者应充分重视加息的政策信号导向和对两市逐步产生的影响,提前调整相应投资策略。
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是下阶段的基本趋势,政策搭配将趋于紧密,政策搭配所产生的调控效应将进一步增强。虽然目前加息幅度有限,单从加息本身还难以发挥效应,但其他政策适时搭配出台,加息影响力就会放大。一是信贷调控政策。央行公布数据显示,人民币贷款8月增加了3029亿元,前8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超过了3万亿元,这已接近2006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额。7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达到18.48%高点后,8月份M2余额达到3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09%。虽然增速略有回落,但距离央行对货币信贷总量的年度预期目标———M2增长16%左右仍有差距。所以信贷规模控制是年内的基本格局,个人住房贷款很可能是首当其冲。信贷政策在继续支持中低收入群体自住型住房需求外,对于目前过热的商品房市场,对于第二套和多套购房者,调整按揭首付比例抑制商品房投资需求的可能性愈来愈大,投资客利用信贷杠杆作用放大商品房投资效果的成本明显增加,难度也愈来愈大。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如为缓解流动性过剩而实施的特别国债已于近期正式启动,财政部在向商业银行定向发行6000亿元特别国债的基础上,9月10日宣布再向社会公开发行2000亿元特别国债。虽然目前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但如遇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同时出台,市场新股申购冻结资金,不排除阶段性的市场流动性紧张状况。三是可预见的股市政策和房市重大政策出台。如股指期货已经准备就绪,随时都有推出的可能性,股指期货对价格具有的做空机制一定会对未来股市产生一定影响。而房地产是目前政策面和宏观调控重点关注的领域。调控政策总体取向已经十分明朗,将突出商品房的自住消费功能,投资功能将受到抑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增加有效供给,限制买卖商品房投资政策趋势已经非常明朗,并逐渐制度化和法制化。这些政策会与加息政策共同对目前股市和房市投资需求产生明显的调节效应。当政策出台处于密集期时,任何新的市场认为利空政策都可能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国不存在持续恶性通货膨胀的基础,而存在继续加息的可能性,负利率过大或负利率不可能长期存在,加息对稳定储蓄仍具有较大的作用。由于食品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中占比超过1/3,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带有明显的食品推动型特征。但权威机构研究表明,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暂时的,不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根据历史经验,粮食价格只有剧烈波动上涨,通常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基本在10%以内。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预计2007年世界粮食总体价格水平将上涨3%-5%左右。因此2007年全球食品价格水平也不会上涨太多,进一步推动我国粮价以及通胀水平上扬的作用有限。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的恶性膨胀已因环境变化而难以再现。199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60%以上,经济全面过热,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性通货膨胀同时出现,同时出现了短缺经济下的恐慌消费,因而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但目前我国处于过剩经济,绝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已处于买方市场,大部分产品不会出现长期短缺状况,所以不具备恶性通货膨胀的条件。自2002年我国经济启动以来,经济周期表现出速度快、运行平稳和上升时间拉长的特点,其内在动力在于国民经济产出率提高和国外需求增长加快, 产出率的提高和工业产品的全球定价都将大大压缩CPI的上行空间。另外,就货币政策目标和加息空间看,我国年内存在继续加息的可能。作为政策主要目标,控制国内通货膨胀适度,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偏热是目前主要任务。中美利息差虽然依然是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一个因素,但已不是关键因素,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关键因素是美中贸易不平衡、政治因素和热钱的涌入等。为此,近日美国降息,并不能影响我国央行根据国内经济运行实际情况而继续进行利率调控。所以,我国目前存在的负利率过大或负利率不会长久存在下去,一旦继续加息使实际利率为正,储蓄存款倾向会发生重大改变,稳定性会明显提高。为此,投资者应提高对此次加息效应的预判,增强前瞻性,提前调整相应投资策略,防范两市风险。
(作者系上海银监局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