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国内
  • 7: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广告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0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3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3版:基金·封面文章
    规模突破3万亿 基金业迎来黄金年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规模突破3万亿 基金业迎来黄金年代
    2007年10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大伟 漫画
      从0元到1万亿元,中国基金业花了整整9年的时间;但从1万亿到3万亿元,却仅仅用了6个月。面对这样一组数据,我们很难不为之感到惊叹:中国基金业何以在一夜之间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爆发力?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中国基金业如此快速的增长?未来,它到底还有多大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报记者 贾宝丽

      中国基金业迈入3万亿元时代

      2007年9月25日,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2007年9月21日,我国基金业资产总规模为18962亿份,基金资产总值达到30228亿元。

      这个数字表明,在今年三季度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基金业已经悄无声息跨过2万亿大关,并快速迈入3万亿元时代。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国内基金业资产净值总额仅有1.9万亿元。也就是说,三季度以来,国内基金资产总额整整增加了1.1万亿元还多。

      回首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很难不为它目前厚积薄发的爆发力而感到震惊。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3月31日,国内54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311只基金,合计管理资产净值总额仅为9757.35亿元。从1998年3月,基金金泰、基金开元的设立,作为中国基金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的开始的话,可以看到,从0元到1万亿元,中国基金业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来积累,而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再到3万亿元,却在6个月之内被接连轻易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最主要还是来自原有基金净值的快速上涨。统计显示,包括华夏全球精选在内,三季度以来,先后共有15只新基金成立,合计募集资金约为2000亿元,假设老基金在三季度持续营销增加的资金额在2000亿元的话,可以预测其余的9000亿元均是原有基金资产净值的上涨形成。

      这让我们看到,在历经了9年多的跌宕起伏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股票市场持续的高额回报,中国的基金业已然开始真正步入了它的黄金时期。

      财富效应是直接驱动力

      导致国内基金业在今年以来超速增长的最直接驱动力毫无疑问是A股市场的极大繁荣带来的财富效应。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尽管曾一度遭遇“5·30”大跌,但上证指数还是从2728.19点最终飙升到了5552.30点,累计涨幅高达107.53%,整整翻了一倍多,而股指大幅上涨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是证券投资基金。

      根据银河证券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至9月28日下午3时股市收盘,全部123只型股票基金中,有90只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超过100%,2只超过200%。 按增长率排名,前5名分别是华夏大盘精选、中邮核心优选、光大保德信红利、博时主题行业、长信增利动态策略,这几只基金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212.90%、205.48%、177.96%、172.64%、169.32%;16只指数基金今年以来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48.57%;平衡型混合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11.64%;偏债型的混合基金平均增长率为81.44%。

      如此巨大的财富效应不断地制造着各种财富神话,而基金发行市场的火爆现象也就不难想象了。据洪磊介绍,目前中国基金投资账户数已经超过9000多万个,是2007年年初时的3.8倍,快要追上国内A股账户开户数。同时,有调查显示,广大投资者对基金投资意愿已排在各项投资之首。

      值得注意的是,不断激增的基金持有人,在让市场为基金业的蓬勃发展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其不断积累的风险而感到担忧。相关调查显示,国内现有的基民当中,仍然有绝大多数的人对基金投资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把基金当储蓄,认为基金的高收益是无风险收益的持有人不在少数。

      此前,在首只股票型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发行首日,记者在某券商营业部看到,不少投资者完全不知道该基金作为QDII产品的投资方向、投资标的以及投资的风险收益状况,只当又是一只新基金发行,就蜂拥而入用大量资金申购。这样的情景难免让人担忧,投资者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基金业还有多大潜力?

      在经过2007年的规模暴增后,中国的基金业究竟还有多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几个因素可以参考。

      首先,是国内资本市场的扩容速度。应该看到,支撑中国基金业巨大财富效应的源泉是国内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来自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市股票市值总值,2005年末为3.24万亿元,2006年末为8.94万亿元,而最新的数据,2007年9月28日,为25.32万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8.56万亿。不难看出,同基金业一样,国内的资本市场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

      以最新的数据统计,基金持股市值占两市总流通市值的比例约30%。尽管目前两市平均市盈率高企,但从长期来看,在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随着越来越多的蓝筹股回归A股市场,越来越多的大型国企、中小企业陆续上市,国内资本市场还将进一步快速壮大。这将为基金业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施展的空间。

      其次,是基金QDII产品的迅速扩容。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基金QDII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先后有南方、华夏、嘉实、上投摩根、华宝兴业、海富通等多家基金公司获批QDII资格,而基金QDII产品的发行节奏也明显加快,已经发行结束的南方、华夏QDII产品都获得投资者的狂热追捧。无疑,对海外市场的探索将为国内基金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居民储蓄存款的稳步增长。据了解,目前国内基金账户数已经突破9000万户,而这当中绝大多数为个人投资者。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显示,截至2007年7月末,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为17.3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2万亿元。这意味着,虽然近一年多来,储蓄存款大搬家的现象一直存在,但居民储蓄存款绝对额还是在保持一定的增长。

      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在美国,居民投资基金的资产要远高出储蓄存款。尽管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投资意识的觉醒,理财观念的逐步成熟,以及国内负利率现象的继续存在,这一趋势将不可避免,而储蓄存款的稳步增长则为基金业规模的继续壮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