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国内
  • 7: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广告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0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0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艺术财经
    边缘群体主流化
    首届2007上海电子艺术节即将开幕
    盛世风华———云峰画苑20周年艺术大展(上海站)
    心远地自偏———李爽个展
    07视平线之秋———艺术家作品联展
    混沌世界———查国钧作品展
    “世事而非-14位中国艺术家对真实形象的变异及探索”作品展
    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 2007年秋季拍卖会
    展览:艺术与商业的试金石
    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2007年(第155期)秋季拍卖会
    周年庆展———“薪传人”2007学院派新锐油画家推荐展
    悬浮的欲望———2007罗发辉作品展
    约翰·哈理森与宋洋双人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展览:艺术与商业的试金石
    2007年10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被枪毙的方案”带来的启示

      ⊙本报记者 邱家和

      

      梳理艺术产业链,展览是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去年国内有的拍卖行特地推出《后89中国新艺术大展》与“上海双年展”专题拍卖,就足见那些重要的展览,无论是美术史上的还是当下的,对艺术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在今天,展览已经是艺术传播的基本手段,即便是那些无须考虑销售与回报的展览,仅从传播的角度也需要认真考虑那些市场营销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因为不管是艺术的追求还是商业的谋略,都将在展览上见分晓。要理清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日前在上海可艺术中心举办的名叫《被枪毙的方案》的展览,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线索。

      

      策展人掌握评选标准

      据策展人比利安娜·德瑞克介绍,她为这个展览已经搜集了54位艺术家的70多件被枪毙的方案,这些方案直叩展品的评选标准这个命门:“大型展览如双年展、美术馆的展览、艺术家策划的展览等,究竟应该适用什么样的评选标准?每个展览都有自己的性质、参考因素、策划结构、策划人角色的改变以及机构的政策,这些因素决定了最终完成的展览中会展出什么样的作品。实际上我们最终所看到的已经是评选的结果了。”

      这些丰富的个案表明,不同的主办机构决定了不同的评判标准。比利安娜就条分缕析地指出:国外的展览大多是有相当规模的群展,而且策展人有一种“中国想象”,往往与参展艺术家的当下的思考有冲突;而在国内美术馆与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会怎么做,怎样达到一种妥协,这里都要掌握一个“度”;至于策展人与艺术家、艺术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一个艺术的金字塔,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互相关系。她认为这些方案留下了考察这些微妙关系的蛛丝马迹。从中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冒头的策展人处在最核心的地位:一方面机构策展人确定了作为展馆主要人物的地位,另一方面一些策展人转向自营的画廊空间。

      

      浓缩的当代艺术历史

      统计分析(见数据表)表明,这些方案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浓缩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记录了其如何通过机构建设、艺术界和公众的接纳逐渐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

      比利安娜指出,从年代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可以说两个极端,而90年代则可以说是两者之间的过渡。80年代有许多展览方案没能实现,但从已经实现的展览来看,当时的展览在艺术上还是比较纯粹的。与之相比,2000年后的展览出现了诸多层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商业的介入,另一方面官方机构也介入当代艺术的展览,展览主办方或者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常常出现有一方很不愉快的局面,这是因为展览主办方的出发点就有问题。当然,有许多展览即便在宣传或商业上非常成功,但艺术价值并不高。

      

      商业还是艺术?

      由此可见,成功的展览要同时达到艺术效果、社会的影响以及商业的平衡,尤其是近年来艺术样式的衍变,大型的影像、装置艺术展带来庞大的展览预算,商业的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如记者曾经采访过上海当代艺术馆今年春天举办的一个多媒体互动艺术展,策展人就表示,她80%的精力花在筹钱上,即便是挑选艺术家,也会考虑其制作费能否自理等因素。因此,今天的策展人往往不得不从展览场地、展览机构的招牌、参展的名人等多方面的角度想方设法,确保展览商业上的成功。

      此外,艺术与商业的悖论还表现在从艺术到时尚的时间差。在美术史上有位置的展览往往是在观念上比较超前的,因此在当时从商业成效看未必成功。但是,当前许多进入艺术机构的资金却急于追求短期效益,往往采用商业炒作的方式,带来艺术上的致命缺陷,最后在商业上也一败涂地。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上海当代”博览会的艺术总监于贝尔,并不讳言他是从商业角度扮演博览会的策展人的角色的,但他却强调,博览会一定要有学术支撑与艺术价值,这是商业成功的必要前提。

      

      被枪毙的方案有收藏价值

      不过,比利安娜的展览还是沿用了最初级的“艺术家展览”的方式。她透露,这个展览实际上是各方支持的结果:可艺术中心提供免费场地,上海比翼与东大名创库提供设备,她自己则由朋友赞助支付了一些必要的费用,办成了这个展览。不过她指出,这些未实现的方案,其文献价值很突出,因此她计划处一本书。她又特别指出,有的方案很有创意,被枪毙的理由很偶然,因此如果付诸实现,不管是不是由艺术家亲自实施,都会有收藏价值。

      附表:被枪毙的方案数据表

    展览年代     80年代         4

                 90年代         7

                 2000年至今     47

    展览类别     国际性展览     15

                 官方展览        18

                 独立艺术展览    13

                 商业性展览     2

    被拒绝理由    审查原因        14

                 经费原因        8

                 其他原因        33

      注:80年代4件方案被拒绝的理由,都是因为审查未通过,90年代7件方案中有1件是因为审查的原因,而2000年后只有个别的方案因为审查而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