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公司的诞生与中国不断激增的外储规模紧密联系。选择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打理,谋求更高的回报顺应了全球范围内主权基金兴起的趋势。
知情人士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外储规模仅在200亿美元左右的时候,中国即将其中的部分外汇在境外设立了专门的公司进行投资运作。据介绍,最早在新加坡设立的公司负责运做的资产在30亿美元左右。
上述投资受新加坡模式的影响。早在1981年5月,新加坡即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投资公司(GIC),负责管理其外汇资产,进行商业化运作,谋求较高的投资回报。25 年来,其年平均投资收益达9.4%。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在2002年之后激增,中国在2003年成立了中央汇金公司,用外汇储备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注资。尽管有权威专家表示,成立汇金公司主要是为金融机构改革建立一个产权操作平台,但在摩根士丹利首席货币分析师任永力看来,汇金对金融机构的投资实际上与新加坡淡马锡有些类似。
他于去年9月建议,中国将一部分官方储备转化为主权财富基金、建立类似上述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公司是中国合理的、甚至可行的选择。这一度引发了学界是否将汇金公司直接改造成为外汇投资公司的争论。
很显然,汇金作为股东和投资者的角色为国家外汇投资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美元贬值、中国外汇储备不断激增的背景下,专门设立并谋求更高回报的外汇投资公司显然应该踏出国门,到境外去投资。这已不是汇金公司所能包含的了。
知情人士透露,在上述目标下,曾有人提出过取消汇金公司法人资格、全面并入中投公司的设想。不过,最后从出于风险控制以及股权管理、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汇金公司作为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被独立保留下来,并集中行使对境内重点金融机构的国有股权管理。
在此背景下,汇金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建银投资旗下的金融资产被要求与汇金实行合并同类项管理,建投被设定为专司不良资产处理的一个综合类金融公司。而境外的金融产品组合投资则由中投公司下设专门的子公司或事业部进行。
新加坡和韩国采取的都是这种模式。原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研究与法律部副主任陈超曾撰文明确阐述了这种模式的内在组织架构:政府主管部门、主权财富基金以及投资组合职能部门或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别投资于不同领域,都建立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相对独立的董事会、管理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