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投资3亿元建成560亩传化物流基地;
2006年,实现营业总额达23亿元,上缴税费8000多万元。
徐冠巨透露:“已至少有100多个城市邀请传化前去复制物流基地。”
徐冠巨表示:“我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达到10家”。
如果该目标实现,那么传化将形成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物流产值将达到数百亿元。
届时,一个传化物流帝国将崛起。
⊙本报记者 朱国栋
毫无疑问,和浙江萧绍(萧山、绍兴)平原上许多隐形富豪一样,徐冠巨是低调的。但是,他和父亲的传奇经历、身上笼罩的各种光环,让他们很难和那些隐形富豪一样,远离聚光灯。1985年底,一场怪病落在这个不到24岁的青年人身上,他的父亲为了还治病的债务,筹款2000元,靠一口大缸和一只铁锅开始创业。短短20年间,这家企业的产值即将突破百亿。1995年,传化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党支部,从而成为中国最早建立党支部的民营企业之一,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任总书记都曾亲自考察或关注过传化集团的党建工作。2002年,徐冠巨当选为浙江省工商联会长,次年,42岁的他担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前
传:
一场怪病逼上梁山
1985年底,徐家的小儿子徐冠巨,突然染上了可怕的血液病———溶血性贫血。两个月就欠债2.6万多元,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为了还债,父亲徐传化抱着背水一战的心态,决定做生意,搞一个家庭手工作坊:做液体洗涤剂。起步是艰难的,没有反应锅,就用水缸来替代;没有锅炉,就用铁锅加柴烧来替代;没有搅拌机,就用人工来替代。
创业初期,尽管企业经营是徐传化说了算,但那时徐冠巨就开始担当重要角色。父子的基本分工原则是,徐传化负责对外工作,徐冠巨负责内务。徐冠巨告诉记者:“1986年,改革开放才开始不久,许多领域还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当时的原料很难采购,我父亲要通过一些单位的熟人,才能买到一些,而且量很小。销售那块,也是我父亲负责。当时我一边养病,一边做企业内部工作,比如财务会计、企业日常管理、宾客接待等等,另外,我还学习新工艺,研究开发新产品”。
1986年10月,徐传化父子设备简陋的家庭作坊诞生了。徐冠巨告诉记者:“一开始因为资金少,我们只能晚上生产,白天用自行车驮着液体洗涤剂到各村各户去叫卖,再把卖来的钱购原料再生产,如此循环往复。”
徐家的生意越来越好,1987年,销售额达到了33万元,利润超过了3万元。这一年,徐家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成了当地的富裕户。更令人惊奇的是,徐冠巨的病原本很难治,但在那年却大有好转。
1988年,由于液体洗涤剂供不应求,徐传化父子租用村里房子作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此时徐家的一些亲戚朋友也加入到生产和销售中来,家庭作坊逐渐演变为家族型企业。1989年,徐传化父子和他们的企业又向前跨出一步。他们向当地政府租用了3亩地,盖起了厂房,安装了锅炉。在继续拓展液体洗涤剂市场的同时,产品开始向印染助剂类扩展,企业规模继续扩大,职工人数已达几十人。从此之后,徐传化父子的企业逐渐走上正轨。
后
传:
一个产品壮大一个企业
从日化用品到化工助剂的延展,为传化集团的成功起到了奠基作用,而奠定这个基础的就是徐冠巨。
就在徐传化推销液体洗涤剂时,萧绍一带的纺织印染企业正在迅速发展,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正是那时候开始崛起。徐传化在接触许多纺织印染企业中,得知当时的纺织印染厂用的助剂都是进口的,极其昂贵。当时仅有高中学历、在生产实践中学到大量化学知识的徐冠巨得到这个消息后,就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经过许多次试验,研制成功了纺织印染企业急需的“901”去油灵。而正是这个产品,使传化从一个普通小企业逐渐走上了做强做大之路。
创业伊始的一些事件给徐冠巨带来了深刻的思考。2000元买一勺盐的故事就一直在传化流传。当时,徐家的企业聘请了“星期天工程师”,每周日来一次。这位工程师掌握着一种添加剂的秘诀,每次加一勺,液体皂就变得粘稠。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仅靠在“星期日工程师”指导下生产的液体洗涤剂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要想扩大生产,必须掌握使液体洗涤剂变浓变稠的“秘方”,可在这一关键技术上,“星期天工程师”始终留一手。如何使又清又淡的液体洗涤剂变得又浓又稠,徐冠巨千百次地问自己,却始终不得其解,直到父亲在杭州用2000块钱买来使液体洗涤剂变浓变稠的“秘方”———一勺盐。2000元买一勺盐,是徐冠巨在市场经济中接受的一次重要洗礼,徐冠巨总结:培养核心竞争力至为重要。这个故事为传化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徐冠巨决定介入的每个产业,传化都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传化物流和传化农业两个项目就是如此。
新
传:
再造传化物流帝国
外界对传化集团的了解几乎都和化工有关,但事实上,真正能体现徐冠巨风格的也许是传化物流和传化农业两个项目,而传化物流堪称徐冠巨的经典之作。
1997年,传化集团就开始组建为企业自我服务的“自备车队”,但运营成本颇高,后来,传化专门组建运输公司,但经营费用还是居高不下。2002年,正当物流业成为中国经济界热门话题,“第三方物流”概念红遍大江南北时,传化率先进入“第四方物流”。
徐冠巨这样思考,需求者需要采购某种商品而进行的物流活动是第一方物流,供应方为了提供某种商品而进行的物流活动是第二方物流,由供应方和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则是第三方物流,而传化可以成为培育物流企业的第四方物流。2002年,传化开始投资建设传化物流基地。2003年4月18日,正式开始营业。这个总投资3亿元、总面积560亩的物流基地,选址也颇为讲究,正好位于浙江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沪杭甬高速公路萧山出口处。
温州的一家电器企业在工业电器方面颇有知名度,他们也为物流成本高企所烦恼。这家电器企业成为传化物流的客户之后,取消了自己的车队,公司的供销部门设立了直通传化物流基地的计算机平台。该企业车辆需求信息会随时反映在传化物流基地的大平台上,大批从杭州回程的空车就成为企业整合的资源。这家企业成为传化的客户后,每年节省运输费用五百万元!
这个创业初期公司内部许多人无法理解的项目,徐冠巨倾注了大量心血,而这个项目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徐冠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物流基地全年实现营业总额达到23亿元,上缴税费8000多万元;目前,已有480余家来自省内外的专业运输、仓储、零担、货代等物流企业进驻传化物流基地,基地整合了近40万辆的社会车辆,日整合车辆达2千-3千辆,日承运货物量达3万-5万吨。
徐冠巨说,这个第四方物流企业,也能做到四方共赢,“物流企业拿到了业务,需求企业降低了成本,我们公司得到了发展,地方政府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形象,增加了税收和就业”。传化物流的成功,引起了许多地方政府的兴趣,徐冠巨告诉记者,“已至少有100多个城市邀请传化前去复制物流基地。”
传化物流基地强烈吸引这些城市的亮点很多,光税收一项就很有说服力,传化物流基地2006年上缴了8000多万税费,这个数字哪怕是在财政收入居浙江省县、市(区)第一的萧山,也不是小数字。除此之外,类似基地还能有效降低区域经济运营成本:以传化物流为例,目前已经服务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具一定规模的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达18000多家,并为其降低物流成本40%左右。
在杭州取得成功后,徐冠巨决定在全国各地复制传化物流基地,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的包括苏州物流基地和成都物流基地。以成都物流基地为例,该项目将在今年10月开工,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物流营业额50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可降低当地的物流成本达40%。除此之外,成都市过夜静态物流停车可由目前的6000辆减至2000辆左右。
对于传化物流基地的复制,徐冠巨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我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达到10家”。如果该目标实现,那么传化将形成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掌握数以百万计的运输车辆和数以万计的物流企业,而物流产值也将达到数百亿元。
布局:成立投资公司进军资本市场
传化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无论是传化股份还是新安化工,都因为业绩优良和发展前景乐观,受到了机构和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徐冠巨认为,资本市场对传化事业的发展帮助很大,同时传化对投资者的回报也是丰厚的,比如传化股份在股改时,10送4.5股就是当时股改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之一。
徐冠巨告诉记者,“传化集团在资本市场还会有一些动作,传化在上海设立的投资公司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让徐冠巨颇为欣慰的是,在跨国公司云集的上海,职场对传化的认同度也颇高。传化投资公司的招聘广告刊出后,每天都会收到上千份简历。
事实上,在徐冠巨的产业版图上,传化物流和传化农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按照传化的规划,在全国省会城市、GDP超过1600亿的经济发达城市或交通枢纽城市,都可以复制物流基地。按照传化的规划,未来5年内将达到10个。而传化农业的规模也将和传化物流相似。一个传化物流基地需要耗资5亿-10亿元。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些项目显然难以迅速推出。
责任:为民企鼓与呼
2007年7月11日,徐冠巨在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会长。5年前徐冠巨就已担任这个职务。2003年,徐冠巨还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尽管以民营企业家的身份担任副省级高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徐冠巨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他关注的实际问题上。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的浙江省的工商联会长,徐冠巨认为,尽管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但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受重视程度仍有提升的空间。
2005年,浙江省工商联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听取了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和26个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召开了15次企业家座谈会( 19个行业协会、商会和122家企业参加了座谈会),走访了74家企业、3个市场后,完成了主题为“浙江省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查报告。徐冠巨主持并参与了这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民营企业仍然遇到一些不公平待遇。以金融方面为例,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他告诉记者,“外资可以在中国办银行,中国民营经济却只能参股,不能控股,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至今还没出现。”
徐冠巨还在不同场合为民营企业争取发展空间。国务院早有政策出台,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但徐冠巨认为,实际执行有时候不尽如人意,还有很多政策壁垒应该破除。
■相关报道
徐传化:主要精力
扑在下乡演出上
贵为传化董事局主席的徐传化亲任传化艺术团团长,已义务到农村演出2000余场。每次演出的开场锣都是他敲响的,然后便是伴奏,唱越剧时的主胡、唱莲花落时的琵琶、唱绍剧时的板胡都是徐传化演奏。休息时他和演员一样,站在舞台旁吃快餐。
⊙本报记者 朱国栋
徐传化是传化集团的创始人,1986年10月,徐传化带领着一家五口,靠2000元的原始资金开始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之路。而2007年传化集团的总产值将达百亿元。
20多年后,这位贵为传化集团董事局主席之尊的老人,几乎把所有的工作精力都扑在了传化艺术团上———他几乎放下了传化集团绝大多数日常事务。
1995年,徐传化老先生亲手创办起了传化艺术团,经过10多年的迅速发展,艺术团已经成为了拥有演职人员30余人,集曲艺、歌舞、戏曲及其他综合艺术于一体的企业文艺团体,而且各种先进的音响、灯光、舞美设备也已配备的相当齐全,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已几乎可以与专业剧团相互媲美。
但是,徐传化,这位做了一辈子生意,从2000元起家,做到总产值近百亿的商界传奇老人,艺术团这个“项目”上,却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根据传化集团提供的统计数据,艺术团义务演出场次已达2000余场,观看和受教育群众达1000多万人次。
徐传化之所以醉心于传化艺术团,和他年轻时候的民间艺术爱好有关。30岁那年,他从一位下乡的知识青年那里学会了二胡、笛子。每当从田间劳作归来,总喜欢坐在家里拉拉二胡,吹吹笛子。后来,又学会了吹琐呐,弹奏琵琶。
传化集团内对传化艺术团稍有了解的员工都知道,传化艺术团有一幅插满红旗的地图。上面的很多城市都插上了小红旗———这标志着艺术团曾在此演出。萧山地区的乡镇、杭州下属的县市都已布满了红旗;浙江的绍兴、温州等主要城市也有他们踏足的痕迹;周边的江苏、安徽、上海也都有零星的红色标记。
早在1995年传化艺术团就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参与演出的除了老板徐传化就是企业里的员工,最初的目的也就是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偶尔才作为企业交流的手段,到其他地方演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艺术团的任务越来越多,平均每年都要达到250场,内部对于提高演出水平的呼声也是水涨船高。2000年,艺术团开始正式聘请专业演员,遇到重要的演出都要花重金邀请名角登台。
徐传化自任艺术团团长。为了保证演出水准,艺术团添置了一流的演出设备,并且招兵买马,从绍兴等地招了来一批科班出身的演员,而且个个都有绝活。艺术团还请来胡兆海、翁仁康、黄宪高等一些曲艺“大牌”担任顾问。艺术团的水准是专业的,可是,演出的场地却以农村为主,演出曲目也都是以莲花落、越剧等地方戏为主,而且滑稽喜剧占了多数,所以,每到一处,都能为群众带去欢声笑语。徐传化在舞台上是一个幕后英雄,每次演出的开场锣都是他敲响的,然后便是伴奏,唱越剧时的主胡、唱莲花落时的琵琶、唱绍剧时的板胡都是徐传化演奏的。休息时他也和演员一样,站在舞台旁吃快餐。
艺术团成立至今,从来没有赢利过。演员的工资、车辆交通费、舞美灯光等费用都是企业出,尽管在演出时承办单位也有补贴,那只是杯水车薪。每年,艺术团要“亏损”100多万元。徐传化却认为一点都不亏,当他看到台下观看演出的乡亲们一张张笑脸时,心中比吃了蜜还甜。他认为乡亲们的快乐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