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十七大特别报道
  • 3:十七大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机构
  • A4:金融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行业研究
  • B7: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10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资产价格泡沫增大 “根”在房地产市场
    成熟市场 需要成熟投资者
    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是解决拥堵的捷径
    我国民生问题在四方面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第二次转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第二次转型”
    2007年10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就是要将经济从旧的“增长模式”转向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

      ⊙ 杨英杰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978年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经济)的第一次转型,核心任务是通过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次转型的巨大成效有目共睹。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外汇储备超过一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

      这一转型持续到本世纪初,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日益不能适应中国的发展,无法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换。

      所谓经济的“第二次转型”,就是要将经济从旧的“增长模式”转向新的“发展模式”。旧的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确保GDP的高增长。尽管理论上、政策面上没有“惟GDP”,但事实上的一切向GDP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唯GDP马首是瞻的做法,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高产出严重依赖于高投入;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投入和出口的拉动,国内消费水平偏低;在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村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单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导致城乡差距持续拉大;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劳动、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严重偏低,比较优势无法发挥均衡不同区域发展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导致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等等。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向新的发展模式转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已没有更多的空间来承担旧的增长模式所带来的压力了。

      中国经济新的发展模式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指向。无论是经济发展的战略还是具体的经济发展措施和方法,以及具体的行业、部门、企业的发展,都必须遵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到经济领域,必须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根本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

      能否实现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是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首先,需要搞清我们目前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亦即经济发展、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大条件是什么。这里,我们需要牢记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两个“没有变”,确定了我们必须首先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中国经济的“第二次转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