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上涨了6倍,在突破6000点的时候,人们开始谈论美国60年代那段沸腾的岁月,如同在人民币升值初期,人们来对比日元的升值过程一样,寻找其中的相似性,以期有所借鉴。一部分人在焦虑,在市场整体估值不便宜的情况下,大盘蓝筹股也开始表演大象跳舞,如果未来我们对上市公司所给予的厚望不能够兑现时,是否也暗示着未来市场同样面临着崩溃?面对这种市场情况,我们是选择持有、观望,还是激进地进行趋势投资?
其实跳出事物本身观察它,脉络往往显得很清晰。而作为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更需要有大局观,能够战略性思考一国经济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与竞争环境,看清楚这些就能明确我们的投资方向了。
我们一直谈论升值所带来的资产价格的重估,然而,升值仅仅是表象,我们关注的应该是经济内部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因为决定币值的核心在于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与持续性。经过多年的努力,包括近四年连续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生产率已大大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刚刚召开的十七大也明确地指出了方向,以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即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左右。
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双双加速、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加快的历史时期。因此我们看到金融服务业的扩张,配合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而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我们也看到资源粗放型经济的转变引发的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定价,同时也看到居民财富增加所带来的消费升级。而对于传统制造业,只有那些在两端受压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主创新较快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才有机会。这也是我们进行资产配置的主要线索,产业链的变迁是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围绕这条线索的资产配置也将不断向纵深演绎。
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也同样应该是上市公司思考的问题,面对同样的战略机遇期,上市公司将如何进行自己的战略规划?面对不动产、服务、品牌、渠道、垄断性的特许经营权,以及有色金属、煤炭等纯资源品的价值不断被重估,上市公司将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单靠资源并不能保证成功,还需要运用这些资源来创造价值。上市公司又有怎样的资源整合能力来创造价值?
尽管我们无法要求每一家企业都能在行业低谷时扩张,从而充分享受行业复苏带来的全部收益,但是不能快速定位就必然会失去机遇。如果公司同质性强的行业中,让其与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资源差距不断扩大,这家公司必然面临被并购的命运,因为成功的经营战略应该积极地去改变你所参与的游戏,而不仅仅是参与游戏。当公司致力于填补资源空缺时,收购和兼并战略就显得比较有效。或许有色金属行业的大规模并购就反映了这种战略调整,在资源价格迅速上涨而导致收购成本有可能大幅增加时,这种调整更显得尤为迫切。只有那些始终能比竞争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立新的战略性资产的公司才能长期获得超额回报。
我们可以看到,拥有国家能源、战略资源的企业仍主要集中于大型国企,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其总体状况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作为投资主体、发展主体的作用逐渐显现。电信、航空、有色金属、煤炭、电力以及钢铁等行业的大规模整合不仅仅是国资委的一份指示,更多的是企业面对国内、国际竞争而进行自身战略调整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