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金历史谈风险教育
10月17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表示,风险教育是当前投资者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要通过风险教育进一步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
点评:如今,投资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2005年底股市触底反弹以来,股市涨势如虹,让一些在市场中淘宝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然而,随着基金开户数屡创新高,群众疯狂投资的背后却藏着种种隐忧:与美国家庭成员平均10年的基金投资年龄相比,国内的基民大约有1年左右的基龄,不具备相关的金融常识,对市场的投资工具了解不多;缺乏合理的家庭理财计划,风险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却被翻倍的基金业绩贪婪左右,每个投资者都想在眼前的狂热或时尚中得到“唾手可得”的财富。在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中,多数基金的参与者可能把风险早都抛诸脑后,于是市场不断上演“基金募集再创比例配售新低”。晨星认为,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渐发展、机构投资者日益壮大,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将是资本市场的永恒话题。关注基金的风险教育,投资者不妨从基金发展历程中的故事吸取经验。
公民投资基金须接受风险承受能力评价
中国证监会10月18日发布《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要求对基金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价。意见要求基金销售机构应当建立基金投资人调查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和清晰有效的作业流程,对基金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价。
点评:在居民投资基金的热情高涨、基金规模迅速膨胀的背景下,基金销售环节暴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投资者购买基金时没有提示风险,可能导致风险承受能力偏低的投资者选择了高回报、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销售过程中对类似于“净值归一”等字眼过分强调,导致多数投资者追捧一元基金。在投资者教育日益盛行的背景下,工作在一线、与普通基民面对面的销售人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待市场风险的态度、对理财的认知度影响着普通投资者购买基金的心态。因此,《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是顺利开展投资者教育的有益补充,指导基金销售人员树立正确的销售理念和流程,引导他们将投资者教育落到实处,帮助投资者理性选择基金品种,有利于推动市场的健康、理性发展。
警惕基金的下跌风险
今年以来,大盘多次出现跳水的背景下,大部分开放式基金整体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主要原因是多数基金以持有大盘蓝筹股为主,而蓝筹股是市场中较为抗跌的投资品种。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基金在股市下跌时具有较好的抗跌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保住持有人的资产。事实是,如果遇到市场普跌,如5.30行情,当日股票型基金中也会发生基金“跌停”的悲剧。
点评:风险与收益总是结伴而行。规避基金下跌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散投资,将闲置资产分别投入到股票型基金、配置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等。此外,定期定额投资法能够降低投资到股市与债市的风险。如果将一大笔钱一次性投资股票型基金,可能需要冒很大的危险。如果市场从此开始步入调整,投资者一定会为此懊悔不已,甚至可能远离股市。如果将资金分成10份择机进入,长期看平均的持基成本可能会低于最初的投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