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十七大特别报道
  • 3:十七大特别报道
  • 4:专版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要闻
  • 8:金融证券
  • 9:时事·海外
  • 10:观点·评论
  • 11:上证研究院
  • 12:广告
  • A1:公 司
  • 178:信息披露
  • 180:产权信息
  • A2:上市公司
  • A3:特别报道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广告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0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2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2版:艺术财经
    岳敏君:寻找艺术
    天民楼主葛师科
    “陈逸飞作品是我们收藏的首选”
    公共收藏、机构收藏、企业收藏 与当代艺术共成长
    “鬼脸”花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岳敏君:寻找艺术
    2007年10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岳敏君
      画家和他的朋友们
      “大部分的绘画都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像一幅画,要像艺术。这已经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是有害的。而我这样画,就是要练胆。”

      ———岳敏君

      ⊙深红

      

      画布上张嘴傻笑的中年男子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招牌图示,也让人记住了一个艺术家———岳敏君。

      2006年,岳敏君在北京公社的展览《寻找恐怖主义》让大家有些吃惊。他抛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大头形象,切入恐怖主义的急切话题,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色彩和图像设想了恐怖主义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中,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题的严肃性。在观众不以为然,评论家还来不及消化这个创造新形象的岳敏君的时候,2007年9月,岳敏君新的作品又在北京公社展览了,《寻找艺术》只有一张画,一个装满了世界大师级当代艺术家作品的迷宫图。岳敏君把自己扮演成一个策展人,却不按照理性和美感选择被策划的作品,也拒绝了被阐释和自我叙述的机会,用“放弃”的态度向艺术的本质和功能丢出一串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上海艺博会当代艺术展中,我们还看到岳敏君在雕塑作品上新尝试的作品,由钢板制成的平面的人像,似皮影层层相叠,轮廓简约色彩鲜艳,将画面上的平涂置换到空间结构中,“岳敏君”隐约可辨,这是他在立体雕塑和架上绘画之间建立平衡的新尝试。

      

      这样画,就是练胆

      全球化的时代自然要面临全球化的问题,岳敏君在自己的小档案上写到,最喜欢的游戏是迷宫,因为他认为儿童的迷宫游戏中包含了人与生俱来的期望,就是一定要寻找什么。即使当今面临的严重的国际问题,也是这种人类的本能诉求的现实反应。为了能表达这一想法,他完成了《寻找恐怖主义》的系列作品,模糊一些被过度关注和制造的事物,试图用一种示弱的方式建立一种新的审美态度。

      “消解”已经成为解读岳敏君作品时评论家最常用的词语,从用个人形象消解偶像、用游戏方式消解恐惧、到以寻找艺术大师消解艺术,这样看来,岳敏君的主题是一致的。“大部分的绘画都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像一幅画,要像艺术。这已经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是有害的,并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这种模式让艺术家放弃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不去发现新的东西和新的角度。而我这样画,就是要练胆。”

      为什么需要艺术?

      从“恐怖分子”到 “艺术”,岳敏君寻找的主题是跳跃、随机的,但针对的都是社会过分看重的问题。国际政治如此,艺术也是。自有了作为精神消费品的绘画,对其最重要的评判标准,除了技法,就是意义,尤其在中国文人画出现并成为主流之后,意义和内涵成为讨论艺术价值的主要话题。而在西方,工业革命出现之后,给予艺术以新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发掘和发展视觉领域,艺术一度接近科学。

      “一方面,人类在过度思考意义问题的时候,是不是遮蔽了其他的东西?比如毫无价值的东西和不产生联系的事情。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由这些没有价值和联系的事件所充斥,文化中缺失的部分是不是还有另一个世界?另一方面,美感是一种品味,是由遗传基因,阶级成分,教育背景等等造就的,而不是艺术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

      《寻找艺术》中被放置在每一个迷宫里的作品都代表概念上的艺术,或者说一种被实体化的精神象征。岳敏君如此不经意地安置这些名作,就是要想问问大家,为什么需要艺术?我们活得是否精神化?

      

      什么是意义?谁来决定?

      总有评论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是在消解一切宏大叙事上建立起来的,岳敏君的艺术在这种语境下脱颖而出,对崇高和诗意本身义无反顾地采取了一种降格和改写的方式。在以往的大头形象上,他排除了所谓优美和诗意这些传统的美学概念。而在“寻找”系列作品中,他更进一步地试图过滤掉被普遍当作艺术乃至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意义,这是他强调的“放弃”的本质。如此看来,岳敏君似乎一直面对自己的悖论:在用重复制造偶像的方式“反偶像”的过程中,自己被推上新的偶像宝座;同样在“寻找艺术”的幌子下“反意义”,却立即被阐释出新的意义。这种矛盾也体现在岳敏君的言语中,“你可以说是我的艺术变复杂了,没有艺术史基础的观众一定不会理解,但艺术家总是希望自己被理解”,“或者想做一个毫无疑义的东西,像垃圾一样呢!”

      岳敏君不能摆脱,而且种种对他的构想成为另一种市场策略和公众交流技巧,反而使得他的艺术成为时代的代表。

      岳敏君历年作品拍卖成交一览

    时间                    上拍量    成交率(RMB)    成交总额(RMB)    最高价作品及价格

    2000年                 3         33%            32,000         《无题》,132,00中国嘉德

    ———2003年                                                        

    2004年                 3         100%         1,111,200        《向日葵》,636,000香港苏富比

    2005年                 8         88%            3,340,740        《太阳》,1,526,400香港佳士得

    2006年                 49        71%            40,702,874     《醉人春光》,5,113,440香港佳士得

    2007年                 41        96%            61,037,260     《画家和他的朋友们》,20,275,200香港佳士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