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在西昌进行的“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飞行任务情况介绍会上,有关科技人员介绍说,卫星发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根据天气预报,未来数天发射场天气情况适合卫星发射。
据有关技术负责人介绍,2004年初正式立项至今,绕月探测工程经历方案设计论证、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和发射实施4个阶段。
目前各系统状态良好,记者23日下午在现场看到,各岗位科技人员精神状态饱满,发射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飞行过程需10次“保驾护航”
“从地球到达月球轨道至少需要10次较大的轨道控制,‘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控制是目前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中最复杂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专家2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总体室主任助理陈显峰介绍了卫星发动机10次点火控制的全过程:第一次点火,抬高近地点;第二、三、四次点火,让卫星不断加速;第五、六、七次点火,修正卫星的飞行方向;第八次点火,紧急“刹车”捕获月球;第九、十次点火,建立精确的绕月工作轨道。
地面应用系统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设在国家天文台。目前,各部门、人员已全部进入“工作状态”。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对记者表示,地面系统已于2006年12月份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研制和调试以及联调,经过大半年的演练、质量复查及各项验证后,目前已经具备了执行任务能力。
“从目前情况看,我们设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两个地面站能够把‘嫦娥一号’卫星发回来的数据完全接收下来。”李春来说。“另外,我们可以对星上有效载荷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的监视。”
国内外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嫦娥一号”卫星将由我国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天文测量网和国外航天测控网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参加“嫦娥一号”卫星测控任务的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包括: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所属厦门站、青岛站、喀什站,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及其所属远望二号、三号测量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属各测站。
另外,在“嫦娥一号”卫星任务中我国首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欧洲空间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测控站,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提供测控支持。
80余条通信链路确保测控畅通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需要的国内外3个测控网近20个测控站、船和多个数据处理交换中心,如何保持联系畅通?朱民才介绍说,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租用了4颗通信卫星,并开设了中心与各测站的80余条通信链路。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指挥控制中心,与航天测控网各站、船有成熟的通信网络。这个网络的可靠性已经在多次载人航天任务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这次任务新增了天文测量手段,并与国外联网测控。北京飞控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说:“国内陆基站点间有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陆海基之间有通信卫星和海事卫星,国际联网有中国电信线路和德国电信线路,都是双路由备份,即使一条线路出了问题,另一条线路也能保证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