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雁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今后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而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讨论非常激烈,其中不乏保持现状、不赞成成立统一的国资监管机构的意见。五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党中央作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国资委越来越多地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对于当前及今后的国资监管工作,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我们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构建框架:从机构到位到职能到位
“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极具挑战性,极具探索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他面临的工作。在新的目标面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五年来国资国企改革艰难而卓有成效的历程。
2003年4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悄然挂牌。这不仅意味着央企8万亿元的资产有了专门管理机构,同时也意味着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在进行将近十年后,终于确定了方向。
之前,国有资产的资产权归财政部,投资权归计委,日常经营归经贸委,人事权归企业工委和中组部,这就是被戏称的“五龙治水”。这种管理体制本意是要各部门相互约束、相互监督。但是实践证明,“五龙治水”固然可以相互制约,但同时也导致了相互推诿。
十六大明确阐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其中提到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权利、职责和义务相统一。此后,从制订规章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从财务监督到出资人全面监督;从公开招聘高管到建立现代用人机制;从推动国企股份制改革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从推进联合重组到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到规范国企改制……国资委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四年多的改革,国资委已经实现了机构到位到职能到位的转变。”
发挥影响力:从百余家央企到80家大集团
对于十七大的新目标———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央企负责人印象最深的话莫过于李荣融那句“进不了行业前三就要被重组”。
针对中央企业行业分布过宽,部分企业主业过多,主业方向不明,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国资委先后分七批核定并公布了153家中央企业的主业,积极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四年来,已有77家央企参与了41次重组。大部分央企通过精干主业、剥离辅业、压缩管理链条、强化财务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国企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
今年9月,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贾小梁在出席香港亚洲金融论坛时透露,国资委下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加大央企重组集成力度,具备条件的要加快整体改制、整体上市步伐。目标是到2010年,进一步调整到80到100家。
深化改革:从一人负责制到现代企业制度
而“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也同样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从2003年开始,国资委已将推动央企成立董事会列入工作日程。这意味着央企“一人负责制”将逐步淡出,向董事会、总经理和外部监事会三者之间科学分工、责权明确、有效制衡的新体制迈出了第一步。
实际上,在进行了一些强弱合并后,央企重组现在已经进入了相对艰难的境地。因为涉及到强强重组,任何一个现任高管都不愿意让重组“革了自己的命”;同时,经过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协商沟通,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方案正在缓慢推进,难度也不小。
国企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而董事会试点的改革将成为这阶段最重要的战役。李荣融曾表示:“如果董事会建设没有突破,我就对改革前景不看好。”国资委成立后几年,董事会试点取得了积极的经验。目前,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9家企业开展了董事会试点,共选派了66名外部董事,其中14家企业的外部董事达到或超过了董事会成员的半数。下一个五年,董事会建设将全面推行。这对国资委来说,将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