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中旬南方基金QDII产品推出以来,基金系QDII受到投资者的热力追捧,其首日认购金额屡创新高,上周一首发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更是一举突破千亿人民币大关,创出基金QDII首日认购金额的新高。与此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也不甘于拱手让出QDII市场,加快了各自QDII产品的步伐。9月下旬以来,招行、光大、民生、工行、兴业等银行纷纷推出了最新款的产品。
然而,即便银行QDII产品发行加速,其在增加产品的流动性和投资门槛的降低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从发行情况来看,银行QDII的表现依然不敌基金QDII。针对这种情况,光大银行上海分行首席理财师徐欣人士表示,银行QDII的发行目前不敌基金QDII,主要还是由渠道、投资者的观念以及宣传力度不同导致。
“基金QDII发行的渠道多过银行同类产品。”徐欣分析,基金QDII可以通过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各大银行柜台以及网上银行等多渠道发行,而银行QDII只能通过银行各自的网点解决,在销售渠道方面远远不能同基金QDII相比。其次,徐欣表示投资者心目中“基金产品收益高”的固有观念,也是造成目前银行QDII销售不如基金QDII的原因。“因为此前银行QDII产品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在收益率方面一直情况不好,而基金产品由于A股市场的火爆,收益率已经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可”,所以在发QDII产品时,很多“基民”自然而然变成了基金QDII的认购者。最后,徐欣分析,基金QDII发行时必须进行的信息披露等方式,也是帮助基金QDII提前预热市场,招揽投资者的重要条件。“相比而言,银行在这方面的投入就远不及基金公司。如果有更多投资者了解了目前有关银行的QDII产品,也可能会选择银行系QDII。”
不过,虽然在销售情况上不如基金QDII,银行QDII其实也有其可取之处。兴业银行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相比公募基金QDII一味做多的单一投资策略,银行QDII在产品设计上的发挥空间更大。银行可以使用金融工程方法,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品和杠杆效应,设计出更契合居民理财需求的结构性产品。
此外徐欣分析,部分基金QDII产品由于投资的市场不局限在我国香港特区,虽然风险降低,但是收益也会相应的有所折扣,而目前由于银行QDII的投资范围集中在港股市场,且眼下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势头依然迅猛,未来仍将继续保持增长状态,“中资股主导香港股市上升的情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即便中间出现调整,因为长期受惠于资金愈发充裕的全球市场、以及头顶“中国概念”的光环,目前香港股市呈现出的中长期牛市特征还不会改变,所以银行系QDII的收益情况,“未必会比基金QDII差。”
事实上,从最新披露的业绩看,一些银行系QDII也的确表现不俗。比如农业银行的QDII产品——“境外宝”第一期经过近5个月的投资运作,截至10月10日,该产品美元净值已超过40%,相当于实现年化收益率近100%。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具体产品时,应该更加注重产品本身,选择最适合自身投资习惯和风险偏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