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观点·评论
  • 5:信息披露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信息披露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时事·天下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广告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上海证券报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2007 年 10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时事·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时事·海外
    首次访印 保尔森将助更多美企开拓市场
    巴菲特首次到中国投资实业
    多伦多证交所不放弃
    与蒙特利尔交易所合并计划
    日本上半财年
    对亚洲贸易盈余大增
    英国投资者反对
    欧盟委员会取消股票优先认购权
    罗杰斯:股债牛市已终结 商品还能赚大钱
    次贷损失79亿 美林6年来首现季度亏损
    美最大抵押贷款商宣布
    160亿美元房贷减负计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首次访印 保尔森将助更多美企开拓市场
    2007年10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保尔森接受记者采访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朱周良

      

      美国财政部23日宣布,美国财长保尔森将于28日启程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据悉,这也是保尔森首次以财长身份出访印度。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方面反映出美国愈加重视印度这一新兴发展中大国,希望帮助更多美国企业进入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另一方面,针对美国国内少数人过分炒作人民币汇率及食品安全等中美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保尔森此行可能也有转移注意力和排减压力的考虑。

      

      印度基建市场潜力巨大

      按照行程,在28日抵达印度之后,保尔森的第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参加在孟买举行的“美印CEO基础设施论坛”。分析人士指出,作为发展速度仅次于中国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无疑吸引了很多美国企业的眼球。而保尔森此行显然也有为美国企业游说的意图。

      2003年以来,印度经济一直以年均8.6%的速度增长。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前不久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印度经济已经开始“起飞”,预计该国GDP在未来十年的年均增长幅度可达10%甚至更高。伴随着经济的高增长,印度的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大量增加。华尔街日报分析说,目前,印度的基础设施投资仅占GDP的5%,每年约2800亿美元。而政府计划在今后5年将这方面的投资提高到5000亿美元。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印度问题专家苏布拉马尼安指出,从保尔森的角度来看,这次访问是要弄清楚如何才能让美国商家从印度的基础建设项目上分得更大的“蛋糕”。

      按照会议议程,保尔森将在29日的“美印CEO基础设施论坛”上向印度的大型基建投资项目引荐美国企业。而据美国媒体透露,近来已有许多华尔街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投资团队,为的就是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所涌现的基建热潮中一试身手。据称,保尔森已邀请多家此类公司的代表随行,其中包括美国财政部前顾问艾米尔·亨利,后者在今年早些时候加盟雷曼兄弟旗下的基础建设投资部门。此外还有摩根大通的基建投资业务主管约瑟夫·阿瑟比,等等。

      

      帮助推销美国金融业

      除了基建,金融业向来是美国重点对外推介的“优势项目”,对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当然更是如此。

      据悉,保尔森此行出访印度,还将与包括印度财长、印度银行储备银行行长以及证监会主席在内的印度财金高官一道,讨论如何把孟买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印度媒体称,印度财政部将就这个问题征求保尔森的建议,而华尔街日报则认为,美国方面有着自己的目标,就是进一步争取印度对美国企业开放投资,开放金融市场。

      雷曼兄弟的报告也指出,印度经济如果要实现更快增长,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是必然的选择,而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无疑是发展潜力最大的一块。该行认为,印度释放该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扶植公司债市场。数据显示,目前公司债市场对GDP的贡献仅3%。此外,养老金业务也尚未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外投资对本地保险公司的投资仍有26%的上限。

      雷曼的研究发展,发展公司债市场、发展养老金和保险业,将极大刺激印度的投资,并为该国的GDP增幅再贡献1.5个百分点。而对于以金融强国自居的美国而言,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

      

      缓解国内外压力

      观察人士注意到,保尔森自上任以来,一直将中国作为其工作重心之一,先后四次以部长身份出访中国。此次首度出访印度,是否意味着保尔森在对华经贸政策上会出现调整呢?

      在本周早些时候的世行和IMF年会期间,保尔森就强调,印度和中国、俄罗斯一道,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一半的贡献。美国的印度问题专家、纽约经济周期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巴内吉认为,保尔森把目光从中国扩大到印度,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结果。巴内吉说:印度的发展最近几年有加速的势头,对世界的影响力也有很大提升。华盛顿方面应当对新的世界经贸格局调整自己的战略,给予印度应有的重视。

      而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黄靖则认为,保尔森这次访问印度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拿下几个大项目,而是美国能否吸取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中的经验教训,把跟印度这个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的关系发展置于一个更长远的战略框架之中。

      专家分析说,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框架下,中美经贸在保尔森上台后的这段期间基本保持平稳发展,不过,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并屡屡在诸如人民币汇率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因此,此次出访印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转移一下国内的注意力。

      保尔森23日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中美关系论坛,尽管他再次提到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但也同时强调,“从长期来看,能使中国经济平衡增长、开放金融市场的结构性改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保尔森指出,美中之间的对话已经取得了进展,例如5月份宣布的中美民用航空协定、在能源政策领域展开的合作以及中国放松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等成果,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