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可能涉及到一点哲学的话题。
所谓哲学,历来有不同学说的解释,我自也算不上精熟。通俗的入门说法,此为智慧之学;激进的则如加缪所言:严肃的哲学问题唯有一个,就是自杀。
尽管自18世纪末以来,达尔文主义全球泛滥,工业社会的突飞猛进更让很多人相信哲学就是趋利避害、优胜劣汰。但我更愿意相信,哲学教会我们更多的,是对完美状态的追求。普通百姓居有其屋,出有其路;少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才是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的生存状态。
楼市逃不过哲学的笼罩。我们每一次增设、修改政策,每一次争议和辩驳,其实都是对完美的追求。
这些天来,土地市场风波不断,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少治标或治本的举措。上海更是少有的修改土地出让规则,规定住宅用地面积占总用地50%以上的地块,现场竞价将从现场举牌竞拍改为一次性的书面报价。细细回顾以往现场举牌时血腥厮杀、地价一路上扬的场面,采用新的书面报价方式,可以杜绝因现场过于激烈而引起的盲目叫价,对于一些非稀缺地块可能会使开发商能理性报价,确是一次防止推高地价、抑止“地王”的努力,实在是件大好事。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一些拿地心切的开发商,尤其是对稀缺地块,面对改革后仅有的一次拿地机会,有可能会书面报出更高价乃至天价。回想当年,尽管也是一次性的招标出让,上海浦东的花木地块还是被一下子报出60亿元的天价。害得政府不得不匆忙叫停,施展一个“拖字诀”,晚了一年才悄悄把地块转给了报价低了三分之一的另一个开发商,却引来一片争议之声。今后,会不会又上演一出如此这般的“情景剧”,我心里着实捏着把汗。
政策的完美,难道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楼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否找到合适的智慧之学?几千年前,孙子这样答,“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欲为可胜,先为不可胜”。我们的一些政策,要从程序、实质两方面先谋求自身的正义和完美,才能真正约束那些市场参与者。以己带人,可算个和谐共生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