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专版
  • 6:观点·评论
  • 7:金融·证券
  • 8:时事·国内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广告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广告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5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1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1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老年人如何优化投资组合
    投资基金
    不能热血沸腾
    华夏基金:我家的“黄金旺铺”
    奥运效应与大国崛起
    勿以财小而不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勿以财小而不理
    2007年11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长盛基金 德盛

      

      金秋十月,随着十七大报告的出炉,“财产性收入”一时间成为最受大家关注的财经词汇之一。其实,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普通百姓收入的40%用于房屋及其他方面的投资,信托基金、国债、股票几乎是家庭普遍持有的投资理财产品。在我国,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居民家庭仍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的占比较小,大约只占2%左右。然而近几年来,从股市、楼市的增值效应中,居民们逐渐领略到了财产性收入的魅力,逐渐形成了理财的新理念。网上的一项调查——“你会在哪项上投入更多精力”,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财产性收入,其次才是工资性收入。股票、存款、房子、保险、收藏、黄金等等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传统理财注重开源节流中的“节流”观念已经逐渐向“开源”转移。

      理财师认为, 传统理财观念习惯将省吃俭用积累的钱存入银行, 虽然一再加息,然而目前3.87%的定期利率与6%的CPI指数相差悬殊, 实际负利率使利息收入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入”。现在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进入门槛也并不高,收益更可能出人意料。例如每月购买200元股票型基金定投,假设年收益率10%(接近于我国近几年GDP的增长率),20年后就可收回本金4.8万元和资产收入10.38万元。

      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如今可以说:“勿以财小而不理”,只要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选择适当的理财工具,随着时间的流转,一定可以获得不菲的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