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山东省管企业户数由43户减少到25户以内,其中有10户左右成为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集团;省管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由20家达到25家以上。”在当前国企资产重组、整体上市热潮中,作为国资大省的山东省也不甘落后,8月9日,山东省国资委主任谭成义在其省管企业负责人会上这样表示。
山东是国资大省,截至6月底,其资产总额达到4145.03亿元。而且,由于这些大国企许多是分布在基础原材料工业,故从前年起,其省管企业经济发展呈现效益大幅增长、运行质量持续改善、资产规模稳步扩大的良好势头。今年上半年,山东43户省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07.49亿元,同比增长28.11%;实现利润总额109.91亿元,同比增长65.97%。
谭成义表示,省属企业资本运营初见成效。各企业对资本运营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增资扩股和股权投资,国有资本功能有效放大,企业规模实力显著提高。潍柴通过在香港上市、吸收合并湘火炬、重组山东巨力,目前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三支股票,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实现翻番增长。重汽集团在控股一家国内上市公司的同时,已基本完成了在香港红筹上市的准备工作。冶金总公司金岭铁矿成功重组华光陶瓷,山东黄金定向增发、齐鲁证券增资扩股以及兖矿在新疆重组并购煤矿和铝业项目等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还有几家公司正在积极准备上市。截至6月底,山东省管企业共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股票23只。其中A股股票18只,B股股票2只,H股股票3只;18只A股股票总股本151.31亿股,总市值2398.81亿元;国有股本84.44亿股,市值1243.56亿元。
然而,山东省属国企无论是从产业布局还是从微观的企业经营管理上来说,都尚需进一步优化。为此,山东省国资委要求所属企业坚持差异化、突出主业、技术合作优先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积极推进省管企业重组整合,研究探索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重组,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战略管理为先导,推动企业有效资源加快向主业集中、向主业产业链的高端集中,调专、调特、调强、调优、调高产业和产品结构。切实发挥集团公司对资本运营的主导功能,通过上市、并购重组、增资扩股、股权投资等手段,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发挥国有资本的积聚放大效应,实现企业做强做大、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通过调整重组和资本运营,到2010年,省管企业户数减少到25户以内,其中有10户左右成为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集团;省管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5家以上。
谭成义表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资本运营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省国资委和省管企业做好资本运营这篇大文章。近年来我省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要充分认识资本运营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资本运营的有效方式。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股权引资、发行债券等不同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特别是资产优、效益好、潜力大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抓住当前资本市场比较活跃的有利时机,尽快实现集团公司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源,通过重组整合、定向增发等方式,逐步把优良主营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做优做强上市公司。”
李永健坦言山东上市公司差距
⊙本报记者 朱剑平 郑义 刘海民
2006年18家公司新上市,6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2007年至今又有6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4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
虽然山东资本市场发展及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对此,主抓山东资本市场工作的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永健,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李永健坦言,从总体上看,山东资本市场的发育水平还比较低。2006年底,山东上市公司A股总市值4608亿元,仅占全国A股股票市值的5%,与第二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境内上市公司股票市值与GDP的比值(资产证券化率)为21.1%,远低于全国44%的水平;山东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与银行贷款比例为5:95,直接融资比重低于全国9.3个百分点(全国是14.3:85.7,广东是约为10:90,发达国家一般为70:30)。山东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也没有破题,目前主要是从沪深两市和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股票直接融资,还没有区域性的场外资本市场平台。省内中介机构竞争力不强,大量业务和市场被外省市中介机构挤占。就上市公司和企业上市情况来看,山东上市公司规模普遍偏小,大盘蓝筹股支撑作用不够突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不强,后备上市资源的培育力度也明显不够,拟上市公司的数量不够多、质地不够好,与先进省市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数量偏少规模较小
目前,山东境内上市公司86家,低于广东(171家)、江苏(102家)和浙江(111家);累计融资642亿元,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1876亿元、526亿元、514亿元。2006年新上市的17家公司募集资金94.18亿元,不及央属一家大型企业的融资额;平均每家融资额只有5.54亿元,其中融资额不足3亿元的有10家。企业规模偏小,2006年末总资产过百亿元的上市公司只有7家。由于数量少、规模小,上市公司支撑全省经济发展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较为有限。
产业分布不够合理
山东一二三次产业有上市公司8家、98家和13家,分别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82%和11%。第一产业领域的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第二产业上市公司中,72%集中于制造业,而新兴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远低于全国29%的水平,对经济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至今还没有公司上市。
地区分布不够均衡
山东上市公司大多集中于半岛城市群地区,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和威海6市集中了山东上市公司总数的64%,泰安、济宁、临沂和滨州4市的上市公司占26%,东营、德州、莱芜、聊城、日照上市公司占10%;枣庄和菏泽两市至今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全省30个经济强县中,仅15个县有20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地域上的分布差距基本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但也取决于各地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经济不很发达的临沂市有上市公司15家,列济南市之后,居全省第二位,剔除省属企业因素则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临沂市上市公司数量增长幅度也是全省第一。全省第一经济强县荣成市只有1家上市公司,但经济不很发达的沂源县有上市公司3家。
后备资源培育力度不够
全省上市资源数量还比较少,江苏省有上市资源563家,山东只有263家,不及其的一半,也与山东经济地位不相称。上市后备企业的规模也相对较小,大型龙头企业也明显偏少,仅有71家注册资本超过了5000万元。上市后备资源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其中处于机械、化工、制造、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中的企业有158家,占60%,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偏低;第二产业企业有230家,占88%,第一、三产的企业仅有30家左右,占12%。各市上市后备资源发展欠均衡,淄博、临沂后备资源最多,分别为49家和37家,最少的两个市只有6家,滨州、枣庄、聊城、德州等市近几年上市后备资源逐渐增多,但存在着公司质量不高、推进上市难度较大的问题。
李永健表示:当前,山东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对资本市场的要求很高,如果资本市场发展的比较好,利用的比较充分,将会为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如果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无疑也会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金锣”一声
敲响新加坡市场
“临沂板块”
⊙本报记者 郑义 朱建平 刘海民
红色老区临沂市,改革开放以来又在资本市场上创出了境外上市的“金色”板块。截至目前,临沂市上市企业已发展到18家,其中,内地上市企业4家,境外上市企业14家。在境外上市企业中,香港上市2家,马来西亚上市1家,美国上市1家,在新加坡上市最多,有10家,形成了一个“新加坡市场临沂板块”。这18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共募集资金67.3亿元。特别是去年以来,临沂市企业上市工作进一步提速,新上市企业7家,募集资金32.3亿元。
“金锣”一声响,民营企业敲开新加坡证券市场大门。2000年以前,我国股票发行管理制度实行指标制,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上市的需求。临沂市解放思想,转变思路,积极引导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金锣集团走境外上市的路子。金锣集团大众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肉类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分配业务,1996年以后生产能力迅速膨胀,但是,资金成为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经过积极筹划和运作,山东临沂大众食品有限公司于2001年3月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共发行1.4亿股,募集资金约600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3亿元。大众食品上市后,成为新加坡证券市场上重要的指标股之一。大众食品的新加坡成功上市,开拓出该市民营企业闯入境外资本市场的路子。
选择对口行业,加大重组、改造力度,主攻对应性资本市场,是临沂市开拓境外上市之路的主要经验之一。针对食品、化工和制造业等行业在新加坡市场受欢迎的情况,临沂市引导这几个领域发展潜力大、科技优势明显的市内骨干企业,引进技术、人才、资金进行嫁接改造,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善资本结构,为企业境外上市打下基础。如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轴承,公司上市以前,狠抓企业自主创新和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在成功吸收轴承行业全国最高技术研究机构洛阳轴承研究所和山大科技集团作为其重要股东后,其发展规模、市场网络和产品种类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为境外上市创造了条件。山松生物、鲁洲食品、久泰化工、阜丰发酵等公司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使企业上市及增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把握好企业上市的两大关键环节,是“临沂板块”的另一个重要成因。回顾本市企业境外上市历程,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认为,企业上市过程中需要把握许多重要环节,其中关键有两个,一是成功地进行改制,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选择好券商和其他中介机构,并与相关证券交易所及中介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围绕企业上市工作,各有关部门主动协调解决企业改制、上市中遇到一系列问题。在企业上市阶段,积极帮助企业选择券商和中介机构,同各级上市工作机构进行协调和沟通,为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提供了便利渠道。
据了解,临沂市目前有36家企业进入重点培育的上市后备资源信息库,有10多家企业有意向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呈现出梯次推进的良好势头。
山东“海外军团”再露锋芒
⊙本报记者 郑义 朱剑平 刘海民
9月26日,菏泽东明恒昌化工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该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名称为中星石化控股有限公司,这已是山东省第21家在新加坡上市企业。至此,今年以来,已有威海的工友机械、临沂的中国能源、烨华焦化、济南的银泉等7家企业分别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美国等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山东企业在掀起A股上市热潮同时,其“海外军团”的扩张也再露锋芒。
据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李永健介绍:山东已有上市公司122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高达41家(5家公司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累计融资折合人民币932.6亿元,融资总额居全国第四位。2002年以来,山东在工作指导上坚持境内境外并举,推动59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以至于形成海外市场的“山东板块”,并受到境外投资者的青睐。
事实上,由于山东有大批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去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对除西藏之外的全国3328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进行了摸底,有2197家符合现行中小企业板上市条件,其中,山东占了360家。境外许多交易所向山东企业伸出了橄榄枝。早在2002年,香港联交所就率先来鲁推介,“游说”山东企业赴港上市;2004年,日本证券交易所将山东作为在中国的第一个省份进行宣传推介;2005年,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来山东推介,希望山东企业填补在英国资本市场无上市公司的空白。2006年,新加坡交易所与山东发改委签订合作备忘录,给予山东企业赴新上市的“绿色通道”。目前,山东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已占中资企业的六分之一。
李永健介绍说:山东企业上市的渠道正在不断拓宽,上市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形势,坚持境内直接上市与境外上市并举。抓住当前新股发行节奏加快的历史机遇,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和高科技、成长型中小企业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充分利用与香港、新加坡、韩国等证券交易所建立的长期合作机制,根据企业情况和境外不同市场的特点,合理引导企业选择上市地,拓展企业上市渠道。
2006年山东境内上市公司主要经济指标与苏、浙、粤比较
省 份 | 山东 | 江苏 | 浙江 | 广东 | 广东 |
上市公司数量 | 86 | 102 | 111 | 85 | 171 |
加权平均每股净资产(元) | 2.98 | 2.65 | 2.54 | 2.98 | 3.05 |
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元) | 0.27 | 0.19 | 0.23 | 0.25 | 0.3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 9.14 | 7.18 | 9.01 | 8.49 | 10.49 |
加权平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元) | 0.605 | 0.34 | 0.375 | 1.217 | 1.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