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许多老百姓清晰地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正在加大。由于油价上涨,液化气价格飞涨,在广州市,不包送的15公斤瓶装液化气价格在11月5日已经涨到每瓶123元。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在2005年末、2006年初的涨价风潮中,15公斤瓶装气的最高价也只达到每瓶115元。每瓶123元成为1974年广州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以来,出现的瓶装气最高价。
同时,粮油价格也在上涨。据报道,继上周花生油涨价一成后,11月6日再次飙涨8%,个别品牌的花生油出厂价涨幅甚至高达48%。同时涨价的食用油还有玉米油、色拉油和葵花籽油。
无论是液化气,还是粮油,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此类商品价格上涨很容易给民众心理带来恐慌心理,而这种恐慌心理又很容易被某些企业或个人所利用,进一步抬高价格,牟取暴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先是发出《关于切实加强液化气价格管理保证市场供应的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要督促所属液化气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努力增加供应。接着,又于11月5日,再次约请部分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要求企业增加食用植物油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同时要求加工企业尽可能多地消化原料涨价因素,需要提价时,要将提价幅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之内,不得频繁提高价格,严禁价格违法行为。
这种行政性的协调方式,在这个特殊时期无疑承载了人们更多的期待。目前,各地政府做的最多的事情,是“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发放临时补贴”,以缓冲物价上涨首先对低收入人群所造成的冲击。但是,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远不仅于此,因为物价上涨给民众造成的心理压力并不只在低收入人群身上体现出来,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需要各地政府承担更多责任。
比如,今年10月份,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上升,国内外油价差距拉大,一些地方呈现出“油荒”迹象,在河南许昌市等地,数百辆公交车甚至因为买不到燃油而停止运行。这种现象无疑将给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上带来冲击。匪夷所思的是,这种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工具停止运行竟然无法迅速得到解决,而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状况的持续最容易引发恐慌和流言的散播。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首先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比如,通过限制公车的运行来确保公交车燃油的供应,官员与民众一起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等等。这样做所表现出来的公共利益为重、民众利益为先的执政理念,将给民众心理上带来莫大安慰。如果在公交车辆停止运行的情况下,而公车依然大行其道——政府通过所拥有的资源为自己搞到燃油并不困难,则很容易给民众造成误解。
生活必需品的上涨给民众心理上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而且,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通胀压力依然沉重。11月7日,受美元汇率下跌和市场预计美国原油商业库存下降等因素影响,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在亚洲电子交易时段突破了每桶98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由于国际油价连创新高所形成的连锁反应,将给民众心理上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预期。这种时候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行为,保持市场的充足供应。
应该认识到,在通胀压力比较大的阶段,民众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惠民之举,而非遥远的承诺。防治通胀给民众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各级政府全力以赴。
近段通胀压力再次暴露出我国在应对通胀时的一些制度缺陷。比如,对低收入人群的补助问题,要求的仍然是“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发放临时补贴”,“适当提高”和“临时补贴”都是缺少制度化调节功能的表现。经验告诉我们,难以预期的保障远没有可预期的保障给民众带来的信心大,我们更应该把应对通胀的补贴以及相关调节措施制度化,当通胀达到某种程度上相关措施即自动付诸实施,这样,通胀给民众带来的压力就可能由于可预期的政府干预而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