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法国兴业银行在中国市场再次引发“骚动”。法国兴业银行集团首席执行官谢德恩(Philippe Citerne)在北京对媒体高调宣布,法兴将在中国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争取进入信用卡、寿险以及租赁业务,同时谋求于2008年3月完成本地法人注册。
作为欧洲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 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作为法国兴业银行的第一大支柱,目前在中国开展业务已达26年,包括结构性融资、衍生产品等。有消息称,近年来,法兴在中国营业收入达到平均每年20%以上增速。
那么,在本地法人注册完成后,法兴的企业与投行业务在内地是否依然“一枝独秀”?它将做何策略转变以配合法兴其它业务的开展?上海证券报记者对法国兴业企业及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裁石斐(Pascal Sefrin)进行了专访。
《上海证券报》:目前法兴在内地以企业与投行业务为主,最近有哪些大单?
石斐:我们从1981年进入中国市场,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但在过去10年,我们重新审视了内地发展策略,意识到需要更多地从事企业与投资银行业务。目前,我们在结构性融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等方面比较活跃。
比如,我们为飞机、船舶、出口信贷、还有大宗商品等方面提供结构性融资服务。此外,我们还主要提供与利率、汇率和大宗商品挂钩的衍生产品等。当然,最强的是与证券挂钩的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发售。
《上海证券报》:法兴在衍生产品业务方面比较活跃,但是为什么较少看到法兴向内地个人投资者推出此类产品?
石斐:中国衍生产品市场在过去几年来逐步开放,我们也在内地开始组建衍生产品部门。首先需要获得相关牌照和批准,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内部流程、内控程序等。由于我们的产品一般比较复杂,因而就需要多拿一些牌照和许可,同时也要做好与监管部门的及时沟通。
在客户方面,我们目前仍主要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我们主要对企业客户提供风险防范和对冲产品,也会向金融机构提供主要利率和汇率方面的风险对冲以及投资产品。
《上海证券报》:根据法兴在内地发展计划,将于2008年3月注册本地法人银行。那么集团对于企业与投行、零售银行等不同业务部门的资源投入、盈利贡献是否有预算和要求?
石斐:我们目前不能提供具体数字,而且我们的子银行牌照也还没有拿到。当然,企业与投资银行业务在中国开展很久,短期内还是法兴在中国的主要利润来源。随着我们把零售银行、消费信贷、私人银行业务等介绍到中国来,它们的业务范围也会越来越大。
《上海证券报》:能够透露未来2~3年企业与投行业务会有怎样变化?
石斐:战略并没太大变化,业务依然有所侧重,将继续在结构性融资和衍生产品方面努力。希望能够提供更多产品。
此外,随着中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它们也需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和投资。我们希望能够在中资企业和银行的海外扩张中提供帮助。
《上海证券报》:是否在寻找合资券商?选择内地合作伙伴时有何倾向?法兴的卖点又是什么?
石斐:可以肯定的是,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来成长和扩张肯定不够。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本地的券商、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来共同把蛋糕做大。
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会倾向于,判断对方是否是合适的合作伙伴。这包括企业文化、产品、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等,我们相互合作是否会合拍,合作过程中是否顺利、融洽。
反过来说,我们在衍生产品方面,尤其在与证券相关的衍生产品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能够给合作伙伴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