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专版
  • 8:广告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私募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严复和梁启超:
    早期经济学翻译大家
    阿德尔曼:均等化增长要以平等为目标
    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
    ■多声道
    “自废中医”:抛弃中华文明精华不可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严复和梁启超:早期经济学翻译大家
    2007年11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捷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西学翻译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很多概念和名词都是第一次进入中国,中文不见得会有严格对应的词语能准确传译,当时许多领域里对此都有讨论,经济学也不例外。当然,严复和梁启超是早期为中国经济学翻译做出最大贡献者之一。

      英文“Economy”的希腊语辞源是“家政学”,后来逐渐生发出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在儒学里也有“修齐治平”的说法,与其暗暗相契。但在“重农抑商”的环境下,终究中国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

      严复不赞同不少前人用“富国策”而应该用“学”来描绘西方经济学。所以,严复在翻译亚当.斯密《原富》(即《国富论》)时,特地写了一篇“译事例言”,并作中英名词对照表,为经济学翻译立下了一点规矩。严复用“计学”的理由是:

      “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狭,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梁启超是严复的好友,但他不太同意严复的这个译名,觉得“计学”有些不便,也许更传统的“生计”更合适。他以日本人的研究资料为基础写过一本《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比严复的《原富》还早几年。

      “兹学之名,今尚未定。本编向用‘平准’二字,似未安。而严氏定为‘计学’,又嫌其用于复用名词,颇有不便。或有谓当用‘生计’二字,今姑用之,以俟后人。草创之初,正名最难,望大雅君子,悉心商榷,勿哂其举棋不定也。”

      两人在其他方面也有共识。比如,他们都赞成把“资本”翻译成“母财”,取其“以财生财,众财之母”的意思,与后来从日本流入的“资本”概念各有意味。而且,严、梁二人都有意发扬中国古书中一些词,以区别于日本人的翻译。“租、庸、息”这三个名词的翻译最有代表性,梁启超说,租、庸和息三者,物价之原质也。理解了这几个概念,也就能顺利地把握整个西方经济学的脉络。

      例如,第一个词是“租”。“劳力者必资土地乃能产物,而土地既非所自有,遂不得不纳租赋以乞贳之于地主,分其劳力所得之若干以为偿,若是者名曰租。日本谓之地代。”这个“租”后来在经济学翻译中被保留下来,主要指地租,没有使用日本的“地代”。

      还有,另一个词“息”。梁启超说道,“积聚者出其母财以饬材焉,以饩廪焉,及其成货也,又不得不分其劳力所得之若干以为偿,若是者谓之息。日本谓之利润。”后来,这个“息”在产业经济中慢慢被废置了,但“利息”这个词在货币经济中却被保留了下来。仔细体会“利润”与“利息”的区别,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都是极好一课。

      此外,两人在译介时还各显才能,颇多创造,显示出严复和梁启超在西学翻译上的高超技巧。

      在翻译上,梁启超颇多神来之笔。比如,他巧妙借用佛典,把莫尔的名著《乌托邦》译为《华严界》,译名颇为妥贴。还有,梁启超把今日统称为“重农学派”译为“性法学派”,并把魁奈的《经济表》译为《性法论》。从“Physiocrat School”的词源学考察来看,“性法学派”似乎比“重农学派”更为贴切。因为,尽管重农学派学者论述偏重农本,但重农只是一种表相,尊重自然规律才是这个学派的根本理念。更何况,梁启超还认识到了这一学派与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性法亦谓之天然法律(即自然法),即政治学家所谓天赋人权说也。这层含义是今天我们使用“重农学派”时所无法体现的。

      严复从事教育,梁启超走向媒体,两人在翻译传播上的影响都很大。李鸿章等人一直关注西学翻译的工作,他与盛宣怀认为,“变法之端在兴学,兴学之要在译书”,故请来张元济为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而张元济与严复往来甚密,两人详细商量了翻译的规范化问题后,一一着手落实。《原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严复与译书院商定,要对翻译中的具体问题分别做出规定,如各国历史、地理、官职和度量衡等应有固定译名,以免各译其意,同名异译,使读者读后如坠五里云中,不知所云。

      《原富》出版以后,影响非常大,第一次给中国人带来了平实而又深刻的西方经济学理念,严复的名字就这样被人记住了,但严复创造的那么多翻译名词却多半没有流传下去。这可能是严复的翻译直接与中国的传统相连接,但这一传统在上世纪初却发生了断裂。科举废除、民国建立和新文化运动等一次次冲击,使得接受新学的青年人更愿意直接使用日文翻译,也可惜了严复的一片苦心。

      现在,当我们再来咀嚼租、庸、生货、熟货等概念时,除了反思那一代中国人接受西学时的心路历程外,感受更多的是一丝丝传统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