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专版
  • 8:广告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私募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19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特别报道
    疯狂的石头——和田玉价格暴涨迷雾与忧思
    和田玉忧思:
    或将逝去的奢侈产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和田玉忧思:或将逝去的奢侈产业?
    2007年11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为什么和田玉不能打造成像钻石那样的产业?

      为什么和田玉不能从国家资源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能否用全球化战略推动和田玉的国际化?

      ⊙本报记者 朱国栋 新疆 浙江 上海报道

      

      正当社会舆论大肆炒作和田玉价格飙升,书写人们一夜暴富的神话时,不少有识之士却冷静、理性地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艺术史研究者、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秘书长、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提出,“我们的不少媒体在报道中似乎忽略了从财经的角度去思考。除了能给商家和藏家带来暴利外,和田玉发展到今天,完全可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足可以成为国家重要产业资源,它的文化性、稀缺性以及具备的独特投资价值,也足以唤起国家从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田玉这样兼具艺术品、奢侈品又具有资源稀缺性的投资对象为什么不能打造成钻石那样的产业呢?和田玉是否可以与其古老的玉雕工艺一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跳出传统圈子,从国家重要产业角度用全球化战略推动和田玉国际化?”

      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思考,也引来了诸多业内资深人士的共鸣。

      

      “中国人的钻石”为何没有成为重要产业

      尽管和田玉市场十分火爆,20多年里价格飙升数千倍,但是,和田玉市场仍然鱼龙混杂,甚至欺诈、假冒行为盛行,为什么拥有如此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艺术价值的和田玉未能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

      谢辰生是中国文物界的泰斗,曾任中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业务秘书,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他同意杨溟提出的将和田玉与钻石产业进行比较,他告诉记者,“和田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钻石,爱玉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但是,尽管和田玉市场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繁荣与火爆,但它目前在宝石界的地位,以及为新疆乃至中国经济作出的贡献,则远远不如钻石。

      根据有关数据,钻石行业在世界各地直接或间接雇用了约1000万人。由于管理得当并有相应法律的约束,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了其自然资源,钻石产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它是一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诸如医院和学校等重要社会服务建设的至关重要的收入来源。

      钻石贸易每年为非洲贡献超过84亿美元。比如,钻石占博茨瓦纳出口收入的76%,政府收入的45%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博茨瓦纳,这个只有170多万人口的南非小国,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1966-1999年平均增长率为9%,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000美元,跻身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但是和田玉这样兼具艺术品、奢侈品又具有资源稀缺性的投资对象,除了带来了少数人的暴富外,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连和田玉的出产地和田地区,这个人口和博茨瓦纳接近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是新疆乃至中国较贫困的地区之一,2006年,和田地区人均GDP不到500美元。

      

      能否从国家资源战略角度发展和田玉产业

      杨溟表示,掠夺性的挖掘、真假莫辨的和田玉、不规范的监管,这一切带来的和田玉神话实在令人惋惜。他说,“站在国家高度,要尽早从资源勘探、保护性开发、市场培育、品牌营销、玉雕工艺大师保护以及法律法规完善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规划与治理。”谢辰生也告诉记者,“玉雕工艺,只要是传统工艺,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已到濒临失传的状态,那么就需要抢救性保护。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非常时期后,包括玉雕工艺在内的传统工艺受到的破坏太大了,许多都失传了。”

      张裕生,这位读过MBA的玉石研究者,对此也思考颇深,他告诉记者,“实际上,目前的和田玉市场可以说是半自生自灭状态,从勘探、开采领域、加工领域到流通领域,都是如此。以勘探领域为例,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在地质勘探单位眼里,和田玉矿藏是十分边缘的矿种,不用说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重要矿藏,可能连石膏、石灰石的地位都不如,到目前为止,和田玉的确切储量、分布仍是众说纷纭。”

      杨溟则提出,“国外在对待这一类资源性奢侈品时是采用了钢贸易般手段的。即便有大储量,他也先垄断、再控制开发速度,造成市场的阶段性饥渴,同样赚取高额利润。这种手法,和我们在铁矿石谈判上遭遇的情况一样的,他们都是从产业链出发来做投资。包括美国的石油战略,其实也可看到个中思路。那么,我们的和田玉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国家的资源战略呢?为什么连基本的储量都还众说纷纭呢?”

      

      能否用全球化战略推动和田玉的国际化

      和田玉属于典型的中国式奢侈品,除了儒家文化圈之外,外国人对和田玉知之甚少。“中国人的钻石”如果只是停留在儒家文化圈范围内,那么其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终究有限。

      杨溟认为,“用国家重要产业而不只是民间工艺品的眼光看待和田玉,决定了我们是否具备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优势与经济张力相结合的国家智慧,实际上也是民族复兴中软实力的体现。”

      他举例说,中国电影地位的上升与其国际化营销成功密不可分一样,中国艺术品市场和奢侈品市场要被承认必须跳出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层面,需要一系列国际化包装、运作与营销,以及法律的保障。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新疆宝玉石协会副会长马进贵的观点是:既然世界艺术品市场能追捧中国国画和中国瓷器,为什么不能追捧和田玉呢?和田玉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决不次于国画或瓷器。和田玉蕴藏的美感和文化底蕴,也决不次于国画或瓷器。

      张裕生认为,要让和田玉从中国式奢侈品走向世界性的奢侈品,可以走这样一条路:中国内地——港台——海外华人——儒家文化圈——全世界。也就是说,目前和田玉市场主要是面向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的,我们下一步推广的重点应该是海外华人,只要是中国人,都是有爱玉、宠玉心理的,紧接着是东南亚为核心的整个儒家文化圈,他们比较能接受中国式的奢侈品,当日韩、东南亚国家都在追捧和田玉时,距离全世界都关注和田玉,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过他认为,要把和田玉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光靠地方政府肯定是不够的,特别是和田地区是中国最为贫困的边疆地区之一,财政收入不如东南沿海的富裕村镇,所以,这需要国家这个层面来抓这件事。

      杨溟也表示,2008年的奥运会选用和田玉为奖牌,实际上为和田玉做了最好的国际推介,但这毕竟是无意识的,真正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还有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