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特别报道
  • 8:时事·国内
  • 9:金融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中国金融业的光荣与梦想
    《透视繁荣》
    于细微处见风骨
    《为财富而战》
    Google时代个人成功法则
    《郭台铭与富士康》
    《龙象之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金融业的光荣与梦想
    2007年11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1979-2006

      中国金融大变革》

      李利明 曾人雄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9月出版

      ⊙汪晓波

      

      新闻记者偏爱记录历史,这似乎是一个传统,也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本分。美国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所著的《光荣与梦想》影响了许多中国新闻人,该书中文版问世二十多年来,国内模仿者众。当然,中国新闻人模仿曼彻斯特,大多取其形式,而内里无法简单复制。在时空条件皆发生变化之后,曼彻斯特的中国同行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观察某一截断面下的时政或商业的历史。这其实已经超越了模仿,成为新的创造。

      我不知道财经记者李利明先生是否受过曼彻斯特的影响,但他和他的写作伙伴曾人雄 先生不久前完成的《1979-2006中国金融大变革》,正符合曼氏那本名作的主要特征:记录某一个时间段落里发生的故事。或许,“故事”这个词并不准确,因为在李、曾合作的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即便重要金融人物的出场,也是为那一段历史里所发生的金融事件服务的。不过,情节却颇为耐读。原因很简单,27年间中国金融的变革历史,正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整体变革的组成部分。伟大的史诗当然是由细节动人的章节构成。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商业金融机构,恐怕连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都算不上,可是到21世纪初期,中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向外资开放,其自身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中,如此急剧的变革何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阶段性地完成的?回答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对27年来的金融变革历史作全景式的记录和梳理。否则,世人实在难以窥探这一段迅速而深刻的变革的全貌。

      李、曾两位作者的努力,其实正是为了梳理这个变革历史的主要脉络。在整个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迅速转轨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的变革亦是无可回避的命题。从传统金融走向现代金融,从大一统的金融走向分业发展与监管,从单一依赖国家信用的金融走向金融市场化、法治化,这幅巨型的变革图景远非“宏阔”与“进步”等词汇所能涵盖。正因为在进步的征途中,还有着迂回的路径;在整体悦耳的乐章里,还藏着不和谐的音符,故此,27年的金融变革全貌的描绘,需要深入与细致。

      不用说,两位作者是颇下了点苦功夫的。史料的收集是一件繁琐而浩大的工作,没有热情和毅力很难完成。27年金融业的变革历程当中,头绪多,环节多,问题多,这既给了记录者丰富的写作资源,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而在历史的河流里,很多时候,惊天动地的大事往往掩藏在不起眼的琐事当中,需要用慧眼去识别和判断。这不仅关系到整部著作的框架搭建,更涉及到如何以丰盈的血肉去充实骨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资料的收集,并不能仅仅靠案头工作,而必须通过作者与历史事件的当事人面对面的沟通与访问,去获得第一手的材料以及对当时特定情景的感受。27年的金融变革史刚刚成为过去,很多宝贵资料需要有人来做梳理,从而能够保留下来。

      细观全书,我以为,这本著作的优点之一,便是两位作者确实深入了解了变革过程的核心,并准确抓住了金融变革的一些历史枢纽点。这本书,名为“金融大变革”,实际上,重点还是落在银行业的变革上,而对证券、保险等领域着墨不多。做这样的选择,我猜想作者是有意为之的。一者,在过去一个阶段里,银行业无疑是整个金融领域最重要的一支,把重点放在银行业的变迁上,是对主轴的把握;二者,新生的证券市场等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回顾性的作品,无论是描述或是分析,都较为深入细致。因此,作者在银行业的变革方面用力最多,对监管之变、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股份制试验、外资银行进军中国,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探索等,做了较为全面的记录。显然,把握好这些历史枢纽点,对于清晰理解27年来金融业整体的变革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观之,这部变革史体现出记者型写作的鲜明特征。尽管书中作者主观的议论文字很少,但并不意味着全书只是对过往所发生事件的简单记录。作为一个经常深入新闻现场的财经记者,李利明忠实地发挥了记者博采众长的特点。细心的读者从散落在全书中的那些重要金融人物的言谈里,当能读到这场金融大变革背后必然的历史逻辑,有心者也会从史实与财经人物的评述中,加深对变革过程的理解与感悟。

      如果要挑剔的话,这本书在写作上总体感觉仓促了些。作者走进了史料,但并未完全走出史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作者的叙述是拘谨的,更多的是简单依赖于已有的信息和史料,但缺少精致的加工过程。另外,文字的不够精练,文笔的不够生动,多少影响了本书的质量。这不能不说是一点遗憾。

      27年,其实是很短暂的历史。应该看到,27年期间里中国金融界发生的事情,并不是一场完整的变革。只能说,这场变革已经拉开了帷幕。在金融改革推进到第28个年头的时候,在美国次贷危机阴霾不散、华尔街许多金融机构遭受重挫的背景下,我们的耳边听到的,则是中国金融安全与金融机构国际化等更具时代色彩的词汇。或许更精彩的金融故事,留给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