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特别报道
  • 8:时事·国内
  • 9:金融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平民银行扭转乾坤
    斯密的经济道德情操药方
    当学术经济风靡之后……
    历史贵在求证而非想象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平民银行扭转乾坤
    2007年11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1931年落成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
      ◎高超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经济史学者

      20世纪初,现代银行落户中国。但当时的银行在储蓄上极度依赖官僚权贵,在放款上则热衷于地产和证券投机,直到191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下简称上海银行)开业,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上海银行从小到大,立足吸纳普通民众和小业主手中的资金,致力于支持工商实业的发展,时人称为中国第一家真正的商业储蓄银行。这家银行的灵魂人物就是其创办者陈光甫。

      1903年,22岁的陈光甫作为湖北代表的随员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8个月后博览会结束,他却决定留在美国读书。他取得官费津贴,先后就学于辛普森大学、美以美会大学,1906年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4年后毕业于这个至今仍然令年轻人神往的、全美排名第一的商学院。除了功课,在这里给陈光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宾大的创办者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出身穷苦,但他“从天空抓到了闪电,从专制者手中夺回了权利”,经商、从政、研究科学都取得了令人嫉妒的成就。20多岁时,富兰克林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道德计划,共十三条:节制、沉默、秩序、决断、俭朴、勤劳、诚恳、正直、中庸、清洁、宁静、贞洁、谦逊。富兰克林制作了一个表格,每天都要检视自己是不是做到了这些要求。

      1909年,陈光甫学成回国。1915年6月,陈光甫34岁,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挂牌成立,投资号称10万,实际只有8万,股东(也就是全部投资人)7人。最大的股东庄得之(常州人,洋行买办,盛宣怀的远亲)投资2万元,为董事长。陈光甫用借来的5000元投资,自任总经理。这个自称“平民银行”的新来者简陋得近乎寒酸。同年成立的盐业银行拥资190万元,资本最小的中华商业储蓄银行也有25万元,甚至连当时稍具规模的钱庄,如永丰、福康、顺康,也要比上海银行的资本雄厚。开业典礼,陈光甫连银钱公会的董事朱五楼都不敢请,因为人家很可能不赏脸。

      当时的中国分为两个界限清晰的阶层,他们就像两个独立的小王国,收入差距极大。这个前提决定了当时银行的经营路径。银行基本都是以权贵巨商为吸储对象和贷款对象,结果财富就只在他们的圈子中循环流动。比如北四行中最新派的金城银行,创办时北洋军政官僚和前清遗老的存款占了90%,1927年增资以后,北洋军阀和官僚的投资仍然占一半以上。

      这种状态极大地限制了银行发展,一方面,银行的资本来源过分依赖于官僚权贵或者政府存款。这种存款非常不稳定,一笔存款的转移就会对银行的经营产生致命打击。另一方面,银行也苦于不能为聚集起来的资金找到出路,资金来源的特性使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向工商业投资,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捕捉到最快的挣钱机会。

      于是,银行家只能投机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或者经营政府公债。上海公共租界地价最贵的中区,1911年每亩29794两,1924年涨了一倍多,66729两,1930年陡涨到107878两。其中最大的炒家就是银行。这里头的危险,银行界并非不自知。20年代初,一场信交风潮就让许多银行破产。1932年“一·二八”事变致使上海地产市场行情骤变,地价突然下跌,金融市场陷入恐慌与动荡。

      在这样的形势面前,陈光甫决定开一个以普通百姓为服务对象的“平民银行”。为了吸引来自平民的存款,上海银行率先开办一元钱存折(一元钱即可开户头),创办各种小额储蓄,汇聚中小企业和小额社会闲散资金,还开办了零存整取、整存零付、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储金、养老储金,礼券储金等等有利于市民按计划过日子的储蓄项目;在各大中学校设立了办事处,为学校代收学费;提倡学生勤俭节约、零星储蓄;在教会中也吸收外国人的外币支票转作存款等。这些做法开始不被银行界同仁认可,他们认为这不是银行的正当经营方式。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银行业是特权阶层的一部分,它必须适应上等人的规矩。

      可陈光甫却认定,银行就得跟普通人接近。为此,陈光甫命令各支行机构的大门要开得较一般银行小,上海总行大厦,还特意把几米宽的大门封闭了,出入改走边门。陈光甫明智地意识到,如果银行搞得太阔气,小额储户就可能不敢上门。

      到了1936年,上海银行的储户共计15万7千余人,按当时人口5亿计算,那么每3000人中就有一人在该行开户。正是一般公职人员、职员、教师、自由职业者、家庭主妇、一般个体经营者等小人物,把上海银行的储蓄存款额从1915年的57万元增至1926年的3244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全国百余家银行中位居第五。又10年,1937年6月底,上海银行存款总额接近2亿元,约占全国私营银行存款总额的十分之一,在民族资本银行中遥遥领先。

      上海银行的成功,极大地改变了银行在中国的经营作风和发展方向,就连一向眼高于顶的中国银行也开始面对普通储户,开设一元存折。因为竞争是残酷的。陈光甫面向普通民众和向工商实业贷款获取稳定收益的做法,终结了那种舒舒服服,只要搞定几个有钱的没落王孙就能过好日子的时代。可以说,陈光甫的平民银行实践带来了中国银行业的资本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