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将分析考察的视角从国内延伸到国际,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和金融压力,如外汇储备增长较快、人民币升值、资产价格增长过快和通货膨胀加快抬头等问题,都与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经济、金融和投资市场形势密切相关。上述问题的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答案:
其一,全球大量的流动性。众所周知,流动性泛滥导致了上述问题产生,而流动性的产生除了正常经济增长的来源外,核心在外汇储备增加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
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挽救以股市为主体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的危局,纷纷采用降息手段并向市场连续注入大量货币,货币发行速度连年保持高位。
2006年开始显现并于今年7、8月份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后,美欧开始了新一轮大幅注资。这些资金在银行系统被成倍放大,流向全球市场,形成全球流动性泛滥的重要来源。
同时,日元等长期保持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货币也源源不断地向全球输送流动性。这些急剧增加的流动性借助国际地缘政治不稳定预期,暴炒国际大宗重要经济资源价格,形成了包括黄金市场在内的几大市场所谓“牛市”景象。
同时,中国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的重要新兴经济体,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流动性的首要流入对象国。
国际流动性大量流入过后,对人民币相关资产的需求推动人民币持续升值,通过银行结售汇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在常规贸易结算和盈余渠道外的迅速增加,央行被迫投放大量人民币。流入的资金涌向以楼市和股市为主的投资市场,造成楼市和股市“高烧不退”。
其二,境外相关国家及机构为摆脱自身面临的困境,有可能借助流动性过剩和汇率手段输出经济和金融危机。
分析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传导机制,可以发现,相关危机的发生都存在流动性的输入和撤出及相关当事国的民间、官方研究机构和政府诱导的因素。
如上世纪80年代以日本为对象广场协议的景象、90年代初英镑的景象、南美一系列金融危机的景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景象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景象。
当前,国际流动性的流入增加、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伴随来自境外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系列危机机制的影子有可能在我国显现。
在当前这种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黄金作为货币和财富的永恒代表、作为千古不变的保值工具,对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和“防范国际经济风险”来说,其意义就充分彰显出来了。
黄金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财富和价值的象征。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出现以前,黄金作为货币的载体有数千年的历史。建立在政府信用基础上的现代信用货币体系出现过以后,黄金的光芒似乎不再那么耀眼,尤其是上市及1970年代黄金非货币化以后黄金的货币属性逐渐被一般公众所遗忘。
然而,黄金由于其极其稀缺的供给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仍然是无可争议的无冕之王。发达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表面上极力贬低黄金的货币地位,误导广大发展中国家,实际却对黄金敬畏有加。
美国从1970年代至今始终拥有超过8100吨的黄金储备。就连高举黄金非货币化大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仅规定处理掉1/6黄金储备,而保留了大部分黄金储备。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截至今年9月的数据,美国、德国和法国三国黄金储备占其总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为75.8%、62.7%和55.2%。英国的黄金占其外汇储备的比例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也占到了13.4%。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的600吨黄金储备仅相当于外汇储备的0.9%,相当于美、德、法三国官方持有黄金的7.4%、17.6%和22.6%,甚至黄金储备同样少得可怜的日本也占其外汇储备的1.8%。
仅从官方黄金储备拥有量一项指标上看,中国的大国地位复兴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从民间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黄金市场开放只有短短5年时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黄金市场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民间市场的发育才刚刚起步。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均黄金拥有量仅有3克,而世界人均水平为25克,欧美发达国家人均为100克-200克,印度人均拥有黄金为15克。我国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则更少,只有0.2克,仅及世界年人均消费水平的1/6。上述数字表明,除官方黄金储备外,我国民间黄金存量也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世界货币金融资产结构里,黄金是唯一非负债性质的金融资产,同时,黄金也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唯一具有永久国际货币地位的金融资产。同时,黄金还是唯一既能够承受国际风险压力又能够应对国内危机的金融资产。
黄金自身的特性及其黄金对于国家和民间的意义实现,需要国内黄金产业发展和黄金市场规范发展来实现。当前,我国黄金市场的雏形初现,上海黄金交易所各黄金投资品种交易量持续迅速增长,部分城市投资金条出现抢购现象。
今年9月主管部门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为引导地下黄金交易浮上地面做了铺垫。但是,由于黄金市场管理、监管和市场需求存在衔接问题,仍需要从金融市场发展战略和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进行相关的衔接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