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特别报道
  • 8:时事·国内
  • 9:金融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特别报道
    成思危:必须将保障金融安全放在首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成思危:必须将保障金融安全放在首位
    2007年11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第二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发言 本报记者 史丽 摄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影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揭牌 本报记者 史丽 摄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谢晓冬 见习记者 邝凯文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上周六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强调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必须将保障金融安全放在首位。对金融领域的并购要进行国家安全审查。但这些因素都不能成为在金融业推行改革开放的障碍。相反,保障金融安全,要继续推进金融业的改革开放。

      成思危指出,金融、物流、军工、能源、电信等产业的安全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必须重点对这些领域的外资并购进行国家安全审查。而在不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以及国际竞争力不强,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应该允许并鼓励发起并购。

      当日他再次对“银行贱卖论”表示了反对意见。他指出,银行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不要看外资赚钱多少,而要看其赚得是否合理。中国的银行之所以上市之后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溢价,与外资银行的参股不无关系。尽管外资银行入股中国银行业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但占股比重更大的中国银行业获得的回报更高。

      成思危表示,保障包括金融安全在内的产业安全很重要,但不能以安全为由反对开放。目前有些舆论质疑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有企业自身缺乏活力,反而想利用产业安全的大旗来避免自己的落后。事实证明,外资的进入并没有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成思危引用国家有关部门最新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国民经济的95个主要行业中,有64个行业的前六名企业全部或主要是国有性质,只有7个行业的前六名企业主要是外资性质。根据商务部对22个重点行业和充分竞争行业的调查,有17个行业内资占主导地位,占77%,只有5个行业外资占主导地位,占23%。

      他表示,由此可见,对于外资的并购要进行客观的分析,既不能丧失警惕,也不能看成是社会的洪水猛兽。成思危还指出,由于并购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要规范审查外资并购。在依靠《反垄断法》进行经营审查之外,还应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国家的安全审查,并出台相关配套法规,使外资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有法可依。既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又促进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并购活动。

      银行业

      避免过度对外开放

      加快推进对内开放

      针对银行业对外开放,尤其是去年底外资银行获准全面进入中国以来的产业安全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开放推动了中国银行业的一系列变革,带来许多积极利好,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隐患。专家表示,保障银行业的安全需要进一步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同时在开放政策方面要注意避免“过度对外开放”,坚持对外开放的“对等性”,加快推进“对内开放”,构建“保护性的金融开放”格局。

      

      开放带来的利好

      从两年前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的“银行贱卖论”,到去年底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在内地频频开设分支机构,占领高端市场的“攻城略地”,以及中资银行迟迟不能在国外获得对等待遇,伴随着2004年以来,最新一轮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中的安全问题一直始终受到关注。

      对此,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杨再平表示,应当首先承认对外开放带来了一系列利好。这鲜明表现在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得以增加,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经营管理改善以及治理结构的完善等诸多方面。

      他引用具体数据和案例说明,由于对外开放,中资银行的贷款决策更加审慎和商业化,董事会的公司治理正在经由“形似”走向“神似”,与此同时,中资银行正加大业务创新和激励机制改革,尽管外资银行在许多地方的大举进入给中资银行带来威胁,但竞争也迫使中资银行不断提高自身实力。

      而对外资银行在华银行业资产占比中不断提升引起的安全忧虑,杨再平表示这并非问题。他引用多项国际权威学者的研究结论称,外资银行的进入数量事实上有利于增强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并能带来金融体系效率和透明度的提高,以及监管的强化等。

      

      应避免过度开放

      看到利好同时,杨再平也表示,对外开放也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开放步骤需在开放力度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他应用拉美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案例称,正是在金融股权方面的过度开放,以及资本账户自由兑换方面的过快,最终给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但他强调,开放本身并不是问题,增加金融安全应以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为主要途径。

      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中国目前在银行对外开放方面,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一些发达国家。银行业今后的对外开放应更多地强调对等条件,避免过度对外开放。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刘延平教授建议构建“保护性的金融开放格局”,以专项法规的定向约束和管理体系的特别设计为手段,对外资银行施以约束,实现开放的同时对特定金融领域进行局部性保护。

      一项为当日众多专家所引述的事实是:作为国际上金融市场最发达的美国,其1991年专门通过立法,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业务范围提出严格要求和限制。主要包括:禁止外国银行在境内吸收美国居民存款,禁止外国银行加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系统,不支持外国银行收购、兼并或控股美国银行等。

      “这实际上宣示了美国的一个基本立场:即美国不欢迎外资银行进入美国市场,即便获准进入,也不允许其插手银行核心业务,更不允许从当地取得资金供应。”刘延平说。他表示,正是通过这种种限制,美国能把外资银行排斥在其银行业的主流业务之外,最终使外资银行失去与本地银行开展平等竞争的条件。

      

      应加快对内开放

      同时,专家呼吁加快金融对内开放的步伐。刘延平指出,开放次序上牺牲“对内开放”先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开放政策的缺陷之一。在国内银行业还不够稳健的时候过快开放资本市场,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一项数据显示,拥有三亿人口的美国,其独立的银行法人数量超过四万家。而有八千万人口的德国也有银行法人超过四百家。相反,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其银行数量却非常之少。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对此称,对外开放的速度快于对内开放,将可能导致我们经济的不安全。

      他强调指出,过去农村合作基金会之类的实践之所以会出问题,是因为之前这些金融企业的改革由相关行业部门主导,金融产权不清所导致。他引用亚洲开发银行在浙江温州、台州等地发现当地民间借贷的风险控制机制竟强于这些机构的案例强调说,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应给民间资本给予更大的信任度,加快推进对内开放。

      他一并指出,加快金融对内开放,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提高经济活跃度,促进就业,推动创业等诸多好处。相反,累积的问题就会导致越来越大的风险,并从金融领域传递到其他领域。

      在强调对内开放并强化对外国竞争者定向管束的同时,众多专家还强调应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建立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加快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建立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证券业

      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打造金融博弈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论坛上表示,金融安全是现代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核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股市市值已超过30万亿元,证券化率超过GDP的100%,为GDP的130%,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市值规模居世界第四位。吴晓求表示,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化的流通性好的新的金融资产一定会超过传统的金融资产,其中引起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著名国际金融专家、前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吴念鲁亦认为,目前我国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已达60-70倍,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只能说存在一定的结构性泡沫。且由于企业赢利、宏观政策、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仍然存在,尽管目前股市出现较大调整,但其发展大势没有发生变化。

      他特别强调指出,随着金融资产的扩张、财富效应对刺激消费作用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会日益受到重视和显现。他建议值此之际,要抓紧优化市场,如加大优质企业上市力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及时推出股指期货,引入做空机制等举措,缩小泡沫,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他说,资本项目的完全放开必须有序、审慎地进行。开放顺序,应先机构,而后个人。可考虑从局部试点取得经验,及时调整,然后逐步推开,并保留资本管制的权限,一旦发现问题,可重新运用一些资本项目管制措施,这在国际上也是有例可循的。

      吴念鲁还指出,资本项目的放开,必须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物价政策的改革相互协调配合进行,不宜单兵推进,必须与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进程步调一致,积极稳妥地推进。

      吴晓求则还特别提及了金融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他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战略选择。当人民币成为全球的储备性货币,就能够把风险全球化。因此在金融安全的框架下,还要研究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和这个过程结束后所面临的风险。

      他还表示,还必须研究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在发展中的风险。他表示,现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一马当先发展很快,如果其他市场跟不上,也会出现问题。风险会从点连成线,成为危机链条。任何风险都是不能消灭的,必须不断发展金融市场,要建立一种风险的化解机制,在流动中分散和配置风险。

      保险业

      应进一步加快发展 保障金融市场安全

      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周道许在论坛上表示,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正在带来多方面的风险冲击,为应对可能的金融风险,应进一步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发挥保险业在社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中国保险业是中国金融领域最早实现完全对外开放的领域,到2004年底入世过渡期结束时,中国保险业按照入世承诺,除了外资在寿险公司持股比例不超过50%和外资财险公司不能经营部分政策性险种以外,基本上实现了对外开放。

      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外资保险公司占中国保险市场份额达到了4.6%,而到今年9月底,已有15个国家和地区、47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35家总分支机构。中国保险业通过对外开放,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还促进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保险业已发展为有8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113家中外保险公司、6家再保险公司、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多样化格局,总资产则达到2.53万亿,是2002年底的4倍。

      周道许表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人员、物质、信息的跨区域流动。这使得局部的风险因素可以迅速扩散到更广阔的区域,社会风险的诱因更趋全球化。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多个国家内部的金融体制缺陷和外部的金融冲击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最近美国次贷危机,也已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小冲击,其发展态势仍有待观察。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对此有足够的预备防范措施。

      周道许说,从防范风险的角度看,大力发展保险业发展是推进社会全面风险管理,进而保障金融安全的有力工具。保险业是提高社会风险管理技术的支点,其在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均能发挥积极作用。

      外汇体制

      公平看待主权基金 彼此对等实现双赢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在论坛上表示,对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高度关注的主权财富基金,应该以公平、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应享有平等待遇,给予彼此对等的市场准入机会,实现双赢。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和收支的不平衡,许多顺差国的储备快速增长,以经营管理储备谋求更高回报的主权财富基金纷纷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全球目前已正式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或地区共36个。其中,截至2007年7月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共13个。中国为提高外汇储备投资回报率,也于今年9月成立了注册资本200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公司。

      魏本华指出,主权财富基金是全球经济不平衡不断积累的结果,并且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主要储备货币不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高度相关。但主权财富基金与私人基金一样,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专业机构,遵守现有的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它们应当与国际金融市场上其他机构投资者享受同等的待遇。

      他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应享有平等待遇,应当在相同平台和同等条件下运作和竞争,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开放市场,给予彼此对等的市场准入机会,实现双赢的局面。

      魏本华强调指出,由于主权财富基金奉行长期投资的理念,因此更侧重于对实体经济进行投资,极少进行杠杆交易,因此与对冲基金不同,主权基金的运行更为稳健,而且其投资活动有助于协调全球储蓄—投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他表示,国际社会就主权财富基金监管进行交流和探讨时,应充分尊重当事国对主权财富基金的充分所有权和自由经营权。国际社会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投资保护主义和金融保护主义。

      他还认为,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主权财富基金应当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增强透明度。但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主权财富基金,信息披露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容易引起市场波动,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现阶段主权财富基金监管重在加强自律。

      ■记者观察

      保障金融安全

      任重而道远

      中国经济一路高跑趋于过热的背后,在结束五年过渡期,外资金融机构全面抢滩中国大陆市场的大幕下,在人民币升值、通胀与资产价格高企并存的宏观金融背景下,中国的金融业能否继续顺利推进变革,实现向世纪强国的变迁,如何看待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产业安全等种种问题,由北京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国第二届产业安全论坛”对此展开了热烈探讨。

      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玉书表示,目前中国金融产业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如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国外金融巨头的进入对金融机构特许权价值将产生极大冲击,而资本管制的放松在未来将产生过度资本流动、货币替代、资本逃避等等。

      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将直接导致风险控制能力不强。而半行政半商业构架下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也距市场化要求还相差较远。再加上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多元化的监管体系,要保障金融安全还任重道远。

      针对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的这些缺陷和漏洞,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完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大体平衡,消化流动性过剩,并制定出一个整体规划,指导整个金融产业的发展。同时做大做强资本市场、调整银行结构和重点发展保险业,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金融信息的管理,加大对信息流的动态检测,及时处理问题。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也在论坛上表示,在新形势下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应重点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积极稳妥的开放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增强金融企业的竞争能力。

      李朴民认为,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在力度、节奏和国外银行业务范围等方面,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种条件下防范金融风险,要注意结合国情,将国外经验与我国基本国情结合起来考虑。同时,应该针对金融风险容易集中爆发的情况和特点,建立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应急机制。当前尤其是要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国际游资的“大进大出”,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有效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