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科院刚刚发布的2007年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提出预警:目前很多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人们一度担心的国有企业“工资侵蚀利润”现象,目前已转变为开始担心是否会产生“利润侵蚀工资”现象。
“利润侵蚀工资”的结论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的。1990年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41.4%,降低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的企业营业余额占GDP的比例却从21.9%增加到29.6%,增加了7.7个百分点。另一组数据或许更为直观。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2.4倍,到2005年降到了0.43倍;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4.3%,到2006年提高到了21.36%。
这一现象同样被世行报告所证实。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经济季报》指出,最近一轮的初级商品价格上涨推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制造业产品价格,但是,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的升幅仍然低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中国的竞争力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其中一个因素就在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涨缓慢。
廉价劳动力是构成我国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竞争力缺少人性化且容易为可持续发展留下后患。一些企业为了压缩劳动力成本,延长劳动时间,大量使用体制外员工,不给员工提供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使得许多劳动者在付出辛苦的劳动之后,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的缓慢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共同构成我国民众沉重的压力。
这直接影响到了内需的拉动。去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
而我们的邻国印度比较好地处理了这种关系。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中,印度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1.5%,中国为7.5%。而同期GDP的增长,中国平均增长率达到10%左右,而在印度历史上,GDP增速只有3次超过8%。印度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没有遭遇到类似于我们这样的内需不畅问题,与其职工工资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之间不无关系。
劳动者工资过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导致利润大部分留在企业,加速了企业的扩张,成为投资过热现象中的一个构成因素。另一方面,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虽然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屡屡使我国的相关产品遭到国外的反倾销调查,使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屡屡陷入被动地位。
“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实际上是在通过损耗国内劳动者的利益补贴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长此以往,就构成了两个恶性循环。第一个是:产品价格低廉——竞争力强——出口加大——遭遇反倾销——销售不畅——劳动者工资降低——产品价格低廉。第二个是:劳动力工资低——无钱消费——依赖出口——内需不畅——劳动力工资低。这两个循环都是恶性的,都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
无论从国际贸易角度还是从内需角度来看,“利润侵蚀工资”现象都存在着诸多负面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目的就在于藏富于民,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等现状。那么,就必须高度重视 “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逐渐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使得他们有钱消费、敢于消费。如此,内需拉动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而内需一旦拉动,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状况就能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作者系安徽财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