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焦点
  • 8:金融·证券
  • 9:信息披露
  • 10:时事·国内
  • 11:观点·评论
  • 12:金融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广告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海外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互动
  •  
      2007 年 12 月 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书评
    眼看起高楼 眼看楼塌了
    新世纪的资本主义乌托邦
    《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
    《阿里巴巴 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心灵成长靠减法而非加法
    《见证》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心灵成长靠减法而非加法
    2007年12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胡海燕

      

      我们常常会这样想:等我 ——“上了顶尖大学”、“找到了好的工作”、“建立体面的家庭”、“挣到N位数的钱”、“被提拔为高层管理”、“把公司做上市”……我就幸福了!如果这些目标没有实现,那就是“不幸”的;而一旦获得了所期待的,又产生更高目标,又开始新的“等待幸福”或是新的“不幸”。

      我们常常把那些“不顾一切、忘我投入、舍家撇亲的工作狂”视为奋斗的楷模,而把那些满足于早八晚五的普通职业、陶醉于天伦之乐的人视作“胸无大志没出息”的“小市民”。

      在这样的心理定势下,我们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满怀着达不到目标的恐惧,顾不上亲人的感受需求、体验不了生活的万千情趣。躁动浮夸、忽忽悠悠、唯利是图、随波逐流。在“不如别人”的攀比中自责怨恨;在自暴自弃的放纵中寻欢作乐;在失衡的“成就”中头脑发胀;在拜金主义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泰勒博士,一位年轻智慧的哈佛教授,近年来一直在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提出了那些看似简单,却带有颠覆性的理念:目标,目标!什么是人生的目标? 为什么? 为什么要实现这些目标?只有一个答案,处在最终极的位置上——幸福!

      我有幸参加泰勒博士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那段讨论“美好生活”的课程的经历对心灵的撞击,或许将长久地伴着我。没有人不追求幸福,但是在什么是幸福和怎样争取幸福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存在着天壤之别。泰勒博士积极心理学课程最打动人的地方,就是要推翻颠覆过去认为天经地义的理念以及改变调整习以为常的习惯。在泰勒博士眼中,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简单实用的步骤,愉快地实现对幸福的追求过程——怀着美好的目标、迈着轻松的步伐、体验着愉悦的心情、经历崭新的生命旅程:学会与恐惧相处,找寻自己的优势,设定短期以及长远的目标,在其中去发现自己最适合的舞台。

      千万别以为“高收入=快乐幸福”,这实在是个误区!事实一再告诉人们,许多人发财之后,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获得更多满足,却未必感到更多幸福,反而可能增加许多压力与烦恼。“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我们周遭这样的例子,不是比比皆是吗?

      我在瑞士时,有个开出租车的朋友,他原来是大公司的职员,因为不愿过太过约束的生活,就辞职了。之后就自己贷款买了辆奔驰,开出租。他告诉我,他非常喜欢这个每天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工作,可以遇到很多新鲜事,工作时间由自己支配,每天乐呵呵地接送客人,有空时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时间长了,我还发现不少国外出租司机都是很开心地工作的,他们的幸福感并不亚于那些职位和收入更高的人。

      回国后,我在打的时与司机聊天,却往往听到“哎,咱没有好学历,没有人脉关系,比不得人家那些白领有出息呀,只好干出租呗”之类无可奈何的叹息。“成功才能幸福”的传统观念,使他们把自己放在理想排列中的劣势位置,很难感到自己有多么“幸运”。想想看,怀着这样的心态过一生,将是多么遗憾! 而且,这种情绪自然会感染到家人、尤其是子女,使他们从小就处在“自不如人”的感觉中, 继续奠定“不幸”的基础。难道在金字塔型社会中,绝大部分的中、下阶层,真的无法享受幸福的人生吗?

      根据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断努力、不断超越,心灵就会得到成长,心灵的成长靠得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忙碌于事业、家庭的和谐共荣,却常常忽略自身的幸福,可是以牺牲自身幸福换来的成功往往脆弱而不长久,因为,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并且将幸福化为至高财富时,我们才能享受真正意义的安宁。”

      据泰勒博士自己介绍,虽然“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才在美国创立的心理学新学术流派,但其核心元素,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这让国人对积极心理学感觉更加亲切。

      (作者系EFG银行欧洲金融集团代表处代表 AICI国际形象顾问协会分会副主席)

      《幸福的方法》

      HAPPIER

      泰勒·本-沙哈尔 博士著

      汪 冰 刘骏杰 译 汪冰 审校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