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时下,市场上呼声很高。
当然,如何改革,见仁见智,各有所议。一位朋友的看法让我思索良久。那位朋友统计了一个数据:2007年11月23日,中国股市的一级市场创出了“新纪录”,中国中铁申购资金冻结规模达到了3.383万亿元,高出中国石油发行冻结3.378万亿元的规模。再加上同日发行的路翔股份、劲嘉股份,它们两个冻结的资金为1830.04亿元。三个新股冻结资金达3.56万亿元。创下了同一天发行新股冻结资金量历史最高的新纪录。与此相映成照的是,中国中铁的网上最终中签率为0.5353609%,仅为中国石油中签率的三分之一不到。这又创下了超级大盘股中签率最低的新纪录。
3.56万亿元是一个什么级别的数字?不久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测,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总规模可达5万亿元。亦即是说,2007年11月23日一天的“打新”资金,相当于今年全国财政收入总规模的70%。我相信,“打新”资金的级别还会迅速提高,只要看看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像走马灯似的推出“打新”项目,而且伴随着“保赢不输”的吆喝,“打新”队伍超常规的“茁壮成长”,指日可待。平心而论,它的翻番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沪深股票指数的涨幅。
会不会发生“全民打新”的盛况,我很担忧。这不但是因为“打新”资金量的增速叫人目不暇接,更因为其间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根据天相系统的统计显示,今年发行并已上市的99只新股平均网上中签率为0.31%,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202.27%。假设新股申购人在新股上市的第一天,以当日收盘价出售所持股份,那么,99只新股网上申购平均收益率为0.43%,若再考虑到申购新股资金冻结的时间以及同一期间多只新股发行时优先申购大盘股(多只小盘股同时发行时,取平均收益率计算),则年初以来申购新股资金共可以周转40次,累计收益率达17.59%。倘若把今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算进去,“打新”资金的年收益率在20%左右,似乎确定无疑。没有风险的20%收益,把全国老百姓都召唤在“打新”的旗帜下,或有一呼百应之力吧。
这是对“股市有风险”的嘲弄。有人说,这是一个牺牲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而维护机构投资者利益的政策。不仅主要的机构投资者都可以以询价机构的名义参与网下的配售,而且还可以在网上充分发挥资金优势,最大限度地申购新股份额,以至股市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打新股机构与打新股资金。在这样的新股发行制度下,广大中小投资者自然难以分享杯羹了。我以为,所言极是。倘若要补充几句的话,似乎还有:
它为银行违规贷款入市提供了方便。房屋抵押贷款、循环贷款以及信用卡贷款,这几类贷款除了有可能直接转入证券账户“打新”外,其它形式的贷款是否入市难以分辨。今年6月份,中国银监会决定对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其中一些企业就是用信贷资金来“打新”。
它使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的力度持续缩减,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无形中被打了折扣。10月份以来,每次新股尤其是超级大盘股发行之前,银行间债市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就大幅上涨41.99个基点至3.4350%,而14天及以上期限的资金价格更是从10月末开始就连续拉高,始终保持在高位运行。而与资金价格高企现象同时发生的,则是每周例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央票发行规模始终地量徘徊,资金回笼力度大打折扣。“央行的公开操作变得很被动,压力一方面来自外部外汇占款,另一方面来自内部的政策协调问题。”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
它吞噬了资本市场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既然资本市场“打新”的盈利来得如此容易,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新股申购的无风险利润将会侵蚀生产型实业资金,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蔓延开来,将使更多的民众吃上了“精神鸦片”,害莫大焉。
真的,我极不愿看到“全民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