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锐
“中海集运回归A股市场后,大股东会继续支持其集装箱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客户第一、效益优先,具有世界品牌的集装箱优秀班轮公司。”中国海运总裁、中海集运董事长李绍德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着重表达了这一观点。
遵循不结盟多合作原则
中海集运是国资委下属特大型的综合类航运集团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1997年在上海成立。公司自2004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来,企业知名度和股票市值不断上升,从成立初期的仅仅数千TEU的小船队发展成中国第一大、全球第六大集装箱运输公司。截至2007年6月底,中海集运拥有151艘集装箱船舶,运载能力超过42.7万TEU。
在昨天的路演现场,李绍德强调最多的就是在与国际航运伙伴的合作中,遵循“不结盟、多合作,走自己的路”这一原则。他说,市场是客观的,企业要做大做强,最主要的是把握机会。大的班轮公司之间相互结盟,是可以壮大实力,但其最大的劣势在于,由于几家公司之间必须一致行动而导致的对于市场的反应变慢。而“不结盟、多合作”的原则则发挥了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保持经营自主和品牌的优势。世界前4大班轮公司目前所采用的全部都是这一战略。
李绍德透露,就在11月2日的天津“2007国际海运(中国)年会”期间,中海集运与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公司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一合作意义重大,航运市场的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目前,两个工作小组正在分头做准备工作,积极推进合作进程。
李绍德表示,公司在反行业周期的船舶投资战略取得成功的同时,会在内陆运输、仓储、修船等领域展开新的合作和交流,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在内贸航线方面,中海集运和中远集团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平台。从明年的元月1日起,中海集运将正式加盟TSA(泛太平洋运价稳定协议)组织,使得该组织的成员数量增加到15家。据了解, TSA现有的成员为美总轮船、日本邮船、达飞、地中海航运、中远、商船三井、长荣、川崎汽船、韩进、东方海外、赫罗伯特、阳明、现代商船和以星。李绍德认为,这个平台将起到稳定航线、加强沟通的作用。公司今后将在这个平台中积极推进更多的双边多边航线合作。
继续打好“航港合作牌”
目前,中海集运母公司中国海运集团已经参股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30%股份,同时也已入股或即将入股更多港口,“航港合作牌”将越打越强。中海集运的回归,一方面是整合集团内资源,另一方面是继续巩固自己地盘,为未来航运企业整合创造条件。
对于投资者普遍关心的码头资产的注入时间,李绍德说,公司将会用最快的时间注入分布于国内外的集装箱码头资产,共涉及16个码头共35个泊位。大股东会在合适的时机,将成熟的码头资产优先注入上市公司,和集装箱经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这样做的优势在于,集装箱公司不但可以从当年的码头收益中获得收益,还有利于集装箱船舶班期的安排,而且码头资产还有潜在的升值空间。
公司承诺,和集装箱业务相关的优质资产,今后都会由中海集运选择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收购。因为母公司优质资产很多,也不是一次可以全部收购成功的。母公司将本着“优先、有效”的原则,持续支持集装箱的发展,将中海集运打造成为一个具有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的航运物流企业,实现“百年中海”的远大目标。
用“三个优”确保利润增长
在A股回归后,公司会继续本着效益化原则,精心组织,优化航线,稳中求进,好中优先,在市场好的时候,要做到比其他公司上升快,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要做到比其他公司下滑慢,这才能充分体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将用“三个优”,即优质资产、优秀团队、优异效益,来保证中海集运在H股上市时的承诺——每年的回报在年度可分配利润的25%以上。
针对中国海运对下属航运企业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李绍德表示,中海集运定位于国际国内集装箱运输及相关产业;中海发展定位于远洋和沿海油运,沿海及远洋干散货运输;中海海盛定位于海南地区的电煤和铁矿石等大宗散货运输和沥青、化学品等特殊货物运输业务。中海集团将视业务发展情况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措施,以支持上市公司发展、做大做强。
目前,中海集运全年生产任务指标已提前42天完成,公司对于超额完成今年经营目标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