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美国次贷危机让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即美国人的住房问题,尤其是穷人的住房问题和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由购买次贷债券其及衍生产品的投资者来承担,甚至由其他国家的投资者来“买单”。
何以如此?这是因为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银行系统的风险。本次次贷危机尽管产生了世界性的风险共振现象,但对美国本身特别是它的放贷机构来讲,却起到风险分散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谨慎地看待金融创新的正面作用,加快金融创新,更好地促进我国的金融稳定与发展。
首先,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分散金融市场风险,加快房地产金融的发展。
我们来拿美国此次危机和上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做个对比。上世纪70年代,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处在初期阶段,市场上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对银行间接融资渠道依存度非常高,大量房地产贷款由银行系统持有(其中约三分之二由储贷机构持有),累积了很大风险。
至1980年代,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大量房贷违约引发了储贷机构的倒闭风潮。据统计,到1980年储贷危机爆发时,美国银行系统共持有近70%的房地产按揭贷款。因此,危机威胁到美国整个银行系统,迫使美国政府、美联储动用大量资金清理储贷市场。
随后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规,放松管制,促进金融市场创新,把原来高度集中在银行系统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产,通过金融市场分散给不同的投资者主体。到1993年,银行系统持有的按揭贷款比例就已经降低到30%左右,并长期保持在这一水平。
通过现代金融产品,美国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由金融市场上不同投资者群体分担,减小了房地产发展周期对金融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可能带来的系统性冲击。可以说,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隐患。
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影响中国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潜在风险点。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银行系统房地产贷款总量近4.1万亿元,约占人民币贷款余额18.1%。因此,应大力推进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创新,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以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其次,要加大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当前,激烈的竞争迫使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流动性过剩又迫使其迅速提供更新、更直接让消费者受惠的金融服务。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化和金融业务的细分,信息不对称问题日趋严重,衍生产品链条越拉越长,潜在的风险越来越难以察觉。
若监管不到位,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爆发像“次贷风波”这样的全球性恐慌乃至危机。因此,监管当局应要求市场参与者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并解释衍生产品收益和风险形成的机理,同时尽快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事前约束信贷市场中金融创新所可能伴随的道德风险。
此外,要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当前尤其应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风险对境内资本市场的冲击。
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的带动下,流动性的境外输入成为境内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其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短期投机资本。次级债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资本市场再次表明,在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且市场预期趋同化的背景下,一个开放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很难独善其身。
对目前我国还处于建设初期的金融市场来说,市场规模、金融产品以及抗风险能力都尚待完善,因此稳步有序的金融开放至关重要。虽然目前我国还实行资本项目管制,但事实证明,相当数量的境外资金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加剧了境内的流动性过剩。鉴此,监管层当前尤其应加大协调和配合力度,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防止其对境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最后,在经济金融高位增长时期,要切实防止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和资产泡沫的堆积,避免因资产泡沫破裂导致经济金融波动的风险。
资产价格虽然是一种虚拟经济元素,但却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破坏力,其过快攀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巨大伤害。无论是此次次贷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上世纪日本经济萧条,资产价格的过快攀升都是一个直接原因。
经济危机往往是在经济比较好的时候突然出现的。近年来,受流动性过剩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我国以房价、股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增势迅猛,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应予以高度关注。随着全球货币政策总体趋紧尤其是国内的宏观调控将进一步强化,国内资产价格未来回调的可能性加大。一旦发生深度回调,将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带来较大挑战。
(作者单位: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